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施珏:内在修行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东方早报     身体周刊记者 汪锡卿

生于书香门第的施珏,自小就爱翻看父亲珍藏的古文典籍,日积月累,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功底。人如其名,由内而外散发着中国古典女子的馥郁与高华。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前的施珏从事着非常理性的职业:投资管理。但这个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对非物质层面的关注热情有增无减。在她看来每一件旧物都会附着思想与情感,是有生命的,当经过世代传承,来到我们手中时,其中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能量,会使你感动,使你产生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满足。她喜欢曾国藩说的那句:“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也是她所认为理想中的状态。
        情感寄托
        施珏有着近20年的收藏史,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支持着她一切的付出,那些激发她心头的感动,使人更懂得珍惜。施珏从小就喜欢老物件,尤其是那些传承下来的东西,这些老物件带给她情感上的能量,因为喜欢所以有所寄托。作为女性施珏更喜欢老家具、衣服、建筑等与生活相关的东西。“也许是女性在生活中的感悟更为细腻,需要有一些与情感相关联的物品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与延伸。情感总要有一个承载的物件,如果没有承载相对会比较单薄,而且很难去找到,因为这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
        施珏希望能做一点对中国文化传承有利的事,让更多人了解真正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并找到其中的认同感。她表示:“老物件背后凝聚着审美和情感,当你投入其中,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起先你会只看到美,然后你会看到美后面的情感与故事。收藏是一个不断还原的过程,使我们的屏障越来越少,对事物的判断也越来越真实。”
        懂得放下
        施珏感到人的生活状态像频道一样需要懂得自我转换,而其中心理上的转换与调节最为关键。喝茶、阅读、闻香、收藏等,对她而言所有的事物都与人的生活态度相关联,不能把它们剥离开来。感到压力时她会在厨房烹饪,平日也喜欢看一些古人写的饮食典籍,比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专注其中会让我暂时跳脱出来,但我一向认为压力本身一直存在,只是在于你把它捡起来还是放下去的问题,压力是无形的不要把它看得太重,欲速则不达,先放下来,之后再一点点捡回来,其实并不是被释放掉,而是暂时的转移,之后你还是需要去正视去解决。”
        同时,施珏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历练,修心远比修身重要,传统智慧告诉你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一体两面的,很多好的与不好的都是你自认为的。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接受世界,不抱怨,一切随缘,这都是一种内在修行。人是在摇摆不定螺旋上升中成长的,当你的心情、你的志向对于人生的态度,都能够摆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时,那你的身体也会相对处于理想与平衡的状态。”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