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中医学的科研问题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老式中医 一源的BLOG     作者:向天清

       

       中医的科研是随着多学科、多学派一起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是要确立方向;另一方面是要在认识和方法上有统一部署和指示。有了这些统领才能真正在科研道路上迈向新的台阶和跨进新的领域。而避免陷入路子越走越窄的境地。
       首先是确立中医基础理论的统帅战略地位,有了这一起点,在认识和方法上就有了统一,整体的计划和步骤。围绕其和谐发展,对锁定中医自身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也就自然明晰。
       我们就依照前面已经提出的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拿来应用。讨论应用之前先来对目前的现状稍作分析。
       中医的科研问题是其学科发展和提高上至关重要的课题。一直以来都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处于非常弱势的状态,几近于可有可无。正因为如此,中医学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大的发展,致使在战略指导上缺乏引领的依据和启动的平台,关键在于没有稳固扎实的基础理论根基。
       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现代科学,每一学科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在启动之前已有一项或多项连续或单独的原理,公理或定律等被发现。由此作为起点和平台,前瞻性地为整个学科发展助力。形成快速发展的根基。实际上也就是确立一个关键性的基础理论依据的论点,下一步就是根据各种实际需要围绕其立论来进行佐证其可信度,可检验性,以及证明的程度……等等。这也就是为何需要明理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到中医学,再来看历代的几大流派形成的根源和依据无不如此:滋阴学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火神中医的“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等等。
       从以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医学要想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就务必需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或补充,在不伤害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思想体系来包容和涵盖原有的内容。并能对未来做出一些前瞻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这将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很久以来,中医临床验案的数量只是在总量上的不断累加,但在实质上并未有大的突破,历代丰富的医案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思索和近年来的寻访和考察,其初衷和目的就是在尝试建立一套这样能够统一的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就目前而言,这一思想新体系的主体和框架已经建立,也已基本成熟。
       再接着前面关于基础理论应用的话题。首先是拨开原有的重重迷雾,在比较笼统和模糊,以及比较乱噪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清理,建立一个平台或场地,揳上一个橛(楔)子,以此为核(轴)心,围绕其上下,左右,前后转动,其方式快慢,幅度的一系列组合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立体生态园地。
       这一平台就是一个规则,橛子就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气动力,活动的规律就是基本原理----旋转统一,其快慢速度就是基本定律----加强和减弱以促其旋转统一。由此带上幅度就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型----旋转开放的圆体,其方式就构成了一个独具一格的方法论。这一整个过程阐明了一个重大的命题---- 中医学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科学。也就形成了一个从确立起源到发展到各个支流的系统整体;以及构成了一个基础理论思想方法的科学新体系。并且不单单仅限于中医学科的应用,从目前的初步探索情况来看,其他学科也同样适用。
       在此基础上,要想发挥经典中医学机制的临诊技术,可以在一针(烧山火,透天凉等技法)二灸(特别是用于急救的大灸)三用药(即大剂量破格急救和丹药)方面,理应加大投入应诊的病证范围和数量,以此来丰富和收集,总结,以提高和挖掘中医药宝库的资源,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中西医结合问题。关于怎样结合在方法论一文中已有叙述,这里不再展开。仅就结合的基本层次和步骤作一简要的论述。
       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和发展的阶段:
       一,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理论支持和参照系,盲目地进行机械的中西医配合应用,仅限于技术和药物方面,谈不上是融合与结合,目前基本如此;
       二,在明确整体概念的目标后,从两者的配合到结合,能够比较合理的应用,趋利弊害,减少和避免一些毒副作用的发生;
       三,在明确的整体恒动目标为观念的平台上,能够辩证、合理、充分地发挥各项现有医疗资源,避免人为的医源性和药源性危害发生,从而由结合上升到融合。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有的中西医结合仅仅只是最为初级的阶段-----简单的配合应用。在中医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的基础上,将会平稳地过渡到第二阶段的结合应用。对于第三阶段的融合来讲,只有在遵循宇宙自然宏观规律的前提下,对物质结构和微观的现代研究才有更深的意义和作用价值才达最终的预期目的。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操作和临床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人类新医药学的建立之时。
       此外中医学还有一个与其它单一学科不同的特殊情况就是:其基础理论的一旦确立,尤其是在早期,同时就具有理论和假说的双重性质。也就是说其描述性和阐明性是共存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描述性是从宏观角度带有粗线条的特征,而阐述性的是从微观或者将是从具体的角度说明,带有更加细分和针对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假说只要能够确立,可以圆满而无矛盾地对所有已经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解释,并能清晰明确和前瞻性地对现有疑难重大问题做出具有指导性的预言,即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理论性就已基本形成。这也就是中医假说与理论双重性并存的客观表现。另一方面从本篇的论述来讲,中医学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前面讲了,通过任何一个或几个单一学科都是不能完全来证明和解释中医学。由此,中医学自古以来的取类比象,司外揣内和引用多学科择善而从之的方法已经比较相对完美和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从此处来讲又说明了中医学理论的描述性只要能够说明问题,而其阐明性理论的性质也就已经形成,无需再过多地进行重复。只是在某些方面有必要从细节上对其进行细化一些叙述即可。随着应用的发展,阐明性内容的不断增加,其描述性也就逐渐在阶段中被淡化。这也就如同一座大厦整体的地基和框架已经浇铸完毕,剩下的仅是各个楼层的装潢和修饰,以及卫生打扫的问题。如果过多地在描述和阐明这些问题上争论,本身已经偏离了事物的发展本质和发展主题。真正的关键在于是如何去明晰和揭示其本体,以及是否能更加符合客观存在和应用操作的实际。
       顺便谈一下药品,医品和人品的问题。
       在中药世界里,各种作用的药物呈现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的特色。仅从药性来讲升降沉浮,有性烈和性缓的区别;从药味来讲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咸;从质地来讲:有质地细密和质地结构疏松之别。从归经功能上:有作用单一和相对综合的差异,顾及的层面和深度以及力量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配伍组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因其变动而各不相同。
       因此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就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有些药物在功能上相对综合或全面,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即所谓的毒药。这些药品也往往易被许多医家误解或不能轻易驾驭而搁置尘封。就拿附子一味来说明之,其归经上穿透内外上下十二经脉,无所不达的特性,急剧回阳的独特作用。却让历代无数医家望而却步,以至于视之如虎狼蛇蝎,置之不理,远远避弃。
       由药品归类中的特性及组合形成三种风格,激烈、缓慢、平和。有的医家善于应用烈性药品而成其风格。大多是趋于适用缓性或三种综合;更多的是善于缓慢和平和交叉应用。烈性少用或几乎不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已成为当今医界的主流思想。也是自古以来的“攻病为拙,养病为巧”的延续。同时也是目前医界的客观写照。
       由药品到人品,从社会现实的例子也可以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另一方面也在于环境。药物和人同样如此。
       一味药物功效再高,如果没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应用,如配伍的方式或不对症,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带来反作用或毒副作用。人也如此,象最近的一些网络病毒制作者,其才华不在专业行家之下,但缺乏一个施展其才能的平台和环境,作为属于创造和工作精力旺盛的年龄,犹如压在瓦砾之下逢春的生命,他要顺应自然往上生发,由于条件的相对陋乏,但还是要生发,没有提供其平台,他就要创造条件,偏离了主线,却影响和打乱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局面。以至于造成了大的伤害,反而扩大了危害面。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环境能够给其提供一个适宜的窗口,有了相对合理的规则,加之整个环境中必要的正确引导,让其自由发挥,做到合情合理的发展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其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自自然然的进行下去,受益的将是共同的社会生态链。综观近年来的几次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的引发,都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医的科研及思路问题,关键是个立意和战略调配的统战步骤。也就如同教育所言: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还有兵家所言:兵熊一个,将熊一窝。
       中医的科研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目前仅靠技术条件是难以解决的,那就是如炼丹的火候问题,完全是一种规律。顺便讲一个关于火候的故事。
       在笔者的家乡——博望坡,有一种面点——锅盔。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作为行军的主要军粮之一,制作原料和工艺是采用当地盛产的小麦面粉和小麦秸秆作为原料烙制而成的。由于秸秆燃烧的火焰比较柔和,有别于烧和烤制。烙出的锅盔手感很硬,它可以在作战时防止箭穿而护身,但入口咀嚼后与唾液混合很快就能熔化。相当于现代的压缩饼干,很能挡饥。不能不说明在几千年前先祖高明的智慧。
       象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明都是依据生活常识,顺应天地造化的自然规律,充分来为人类服务的。关于中医的炼丹和治疗措施,其直观判断火候和病情依据的感应收集都是如此。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