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中医学的教育问题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老式中医 一源的BLOG     作者:向天清

       

       中医学的教育问题至今已存在整整半个世纪,在数量上成绩确实非常喜人,但在质量上却严重背离预期目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医教育在起初的战略和方向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借用农业发展的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国内某地盛产一种水果,品质俱佳,久负美名。改革开放之后,某国同类的果品一直想进入我国,但国人食用习惯和适中的价格是其拓展市场的最大障碍。后来国外采用向我国同类水果主产区免费赠送果苗的方式,我方欣然接受,当初几年挂果情况和果品品质也确实喜人。又过了几年人们幡然发觉,外来和当地的果品品种质量都同时严重下降。这时才醒悟:由于蜜蜂授粉导致的杂交,两个品种极度退化。随后某国再次向我国提供树苗,从最初赠送变为高价出售,并附加配送了一个锦囊(即栽培的附加条件)----就是要想保持品质,必须隔离种植,以免杂交。再来回顾中医几十年的教育,首重杂交(即结合),前期缺乏隔离,何尝不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已在《独具一格的方法论》一文里谈到,这里不再展开。
       其次还有制度方面的问题。关于制度问题我们先从一则渔业故事讲起:内陆某地的一个水库生长着一种只长两寸长的鱼。但人们发现,同样的鱼离开此水库,在其它水域就可长到两斤或数斤。由此引起了鱼类学家的注意,曾召集鱼类生理,病理,饲料,水质,气象等相关专家,多次取样研究,都没有得到满意答案。后来确定某日在水库召开现场研讨会,其结果是水质专家讲水质没有问题,生理病理专家讲也未发现异常,饲料专家讲暂未发现其他营养元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这次研讨会无果而终散会离开之时,附近一老渔翁从外地回来后听说此事,匆忙来告,一语道破天机:他讲:我们当地渔民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在此水库打鱼只能用两寸大网眼的渔网。主要是捉大放小,为了更好的让鱼繁殖,也永远有鱼吃。
       在中医目前的教育制度下,现行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就如同是上面故事中的两寸鱼。跳出这一水库(域),就很有可能成长为一条大鱼。
       这一结果的导致都是由其教育制度及方式造成的。方式的问题在《旋转统一论》中的传承一项中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另外也可参考本篇的德政一条。
       下面再来看教师的问题。教师的观念决定了学生专业思想观念的导向。半个世纪以来除早期的学院教育曾从民间召集的了一大批具有自学、师承、家传的老中医外,随后也有但数量很少。这些老中医都是具有一定特长和临床能力,传承纯正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新中国的中医教育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工作,随着他们的年老和相继去逝,师资受到西医和现代科学的影响也日趋严重。以至于目前在教学第一线,基本上都是学院毕业的,甚者都是毕业后直接教学,脱离了临床。有不少连自身都对中医都存在怀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学生的问题。从最近的一份调查来看,现代大学生在目标的定向,社交的障碍,以及经济力量的不足上,都表现出突出的问题。中医学院的学生也不例外。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的学生看起来个性很突出,但实际上是在缺乏独立思想根基的虚伪和摇摆。
       另外还有一点是现有的中医教育内容和制度,使中医成为了一个成才晚熟的专业。中医在传统的传承中并非如此,以往跟师三五年就可独立应诊是很正常的。而现代学生走出校门时,在经过了多年父母供给的上学费用后,需要独立自主时,却面临的年龄,婚姻和就业的压力,至为重要的是对中医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信念危机成为其最大的障碍和难题。学校的有教无导或有教无育,如同是有种无收。
       现代的招生制度与传统的培养方式相比,年龄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医最好启蒙教育应在青少年时期,即初中阶段的年龄为佳,中专毕业就可成为实用性人才。而现今中医院校招生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的内容以及大学的不少课程对于中医专业同时学习来讲,基本上都是有些浪费。因此导致其学生知识结构对于学习中医很不适宜,高中阶段基本上是现代思想细化转变的分水岭。这里可以参照中医思维科学研究一条。目前的中医在教育和招生制度上,不管是中专和专科、本科生,进入学校都是一年级。基本没有中医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起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起步较晚,目标不明确,加之需要有个熟悉过程,方法又不对头,难免会走向歧路。
       并且笔者还发现有个现象,学习中医大多有此情况,女生不如男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正常家庭的学生不如自身体质或亲友家人有病患的学生。还有一特点就是现代学生看似个性突出,实际上名利私心太重,难以坦诚交流。
       笔者的观点是中医学教育的招生制度应从初中开始为主,避免知识和资源浪费。中医教育最好是从娃娃抓起。
       另一问题是现今一直在抓的人才工程是从临床一线抽调出一些骨干,再次温习经典,跟随名师学习。这些只是权宜之计,从根本上难以为继。关键是这些人员繁忙的诊务和政务,日常的应酬,年龄不饶的规律,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植物嫁接的规律和现象来说明,选择季节和部位是很关键的。一般来讲嫁接的最好时机是在生命力旺盛的时期,还有就是在根基部位或主干为最佳环节。而现代的师承选择是中壮年,其自身的特点都已成形,其嫁接也仅仅是在整个枝干上增加了一支花色品种,整体和本质上难以得到改善,因此对整株和整个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只是局部和片面的。作为传承的一种方式未尝不可,但把这作为主要的传承方式难免偏颇。同时也造成了名老中医资源的浪费,使很多中医幼苗(青少年)失去了宝贵的跟师机会。
       为避免中医高级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步竞技体育的后尘——奖项多,大众健身欠缺。最好做好大众的普及和大面人才的培养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只重数量而缺少质量,就要采用农学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三系育种法:即在学院或在民间中医中挑选具有相对纯正思维的传统型中医人员(即纯中医)作为原种,这种类型目前已很奇缺。一方面作为保持系垂直繁育,或为种源,或为应用;其次拿出一部分与现有种源杂交,作为种源或进行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在前两种的基础上,具有充足的数量完全拿来用于实际应用,即扩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寻找和合理利用优良的种源种株是其重中之重的核心内容。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