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针灸治疗肩周炎98例报道
作者:鲁立新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针灸;,,肩周炎
       关键词:针灸;  肩周炎
        近年来采用针灸加之主动运动治疗肩周炎98例,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肩周炎98例,男42例,女5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2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4 d,其中1~6个月者居多(6个月以内者72例,半年以上26例);患病部位左肩者41例,右肩者49例,双肩者8例。
         2  治疗方法
       治则:祛风散寒,化湿通络。取手三阳经穴为主。针灸并用,局部灼热者单用针法。
       取穴:肩、肩贞、臂、曲池、外关;随证配穴:肩内廉痛,加尺泽、太渊;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缺、阿是穴、肩内陵、曲垣、大杼、风池、手三里、天宗等穴,亦可选用。
       操作方法:选主穴为主,适当配用配穴,每次选4~6个穴位,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针法,然后留针不动,将艾段套在针柄上,艾段长约2 cm,直径约1~2 cm,在艾段下端点燃施灸,每灸一段为一壮,每穴每次2~3壮。
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d。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3.1.1  痊愈患肩无疼痛,功能恢复与健侧基本相同,内旋摸脊在第9胸椎棘突以上。
       3.1.2  显效患肩无疼痛,功能恢复及活动范围与健侧稍有差异,但与治疗前比有明显的进步,内旋摸脊在第12胸椎棘突以上。
       3.1.3  好转患肩基本不痛或时有轻微痛,功能恢复较差,但有所进步18例。
       3.2  结果治愈23例,显效56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达100%。
       3.3  典型病例
       3.3.1  病例1男,62岁,退休干部。于20000407初诊。右肩臂酸痛近十余年,近来日渐加重、麻木,伴伸举受限已1周。痛有定处,得热则减,每至夜间肩冷剧痛不可忍,宛如锥刺,夜寐不宁,不能向患侧侧卧,查右肩背相当于肩、肩中俞、天宗等处压痛明显,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活动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屈肘时手不能摸肩。诊断为肩周炎。用温针灸法,取肩中俞、肩井、肩、臂、肩贞、天宗、曲池等穴,均取右侧,每次选4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泻针法,然后每穴针上施炙艾段二壮,1次/ d,每次治疗完毕后,嘱咐病人做主动运动30~60 min。如:徒手爬墙,体后拉手、内收外展锻炼等。经15次治疗,右肩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内旋摸脊达第3胸椎棘突,诸症悉愈。随访两年未复发。
       3.3.2  病例2女,64岁,退休工人,于20011007初诊。左肩疼痛伴活动障碍已6个月余。近月来左肩臂酸痛日渐加重,渐至手臂高举不能至头,内旋时手不能抵腰,梳头、穿衣须人扶助,肩有畏风怕冷感。检查:局部无红肿,肩臂肌肉稍有萎缩,按之有僵硬感,外展70°,相当于肩前、肩、曲垣、天宗处有压痛。诊断为肩周炎。用温针灸法,取肩、曲垣、天宗处有压痛。诊断为肩周炎。用温针灸法,取肩、曲垣、天宗、肩中俞、臂、曲池等穴,每次选4~6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针法,然后每穴针上施炙艾段二壮,1次/ d,并辅以主动运动,经6次治疗后,疼痛减轻,活动范围略增,但手臂上举及内旋时仍有筋脉拘挛感,继续治疗12次,诸症消除,随访一年未复发。
         4  体会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原常见病症。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本病用温针灸法是依据《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经组织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温针灸法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尤其是止痛效果较好。适用于肩周炎偏于风寒,气血不足患者,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可当时减轻或消失,但需 经多次治疗后患肢活动功能才能逐步恢复正常或得到改善。
       对于慢性患者,关节活动受限者,配合患肢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以防已松解的粘连部分重新粘连,达到巩固疗效之目的。
       (湖北省黄石市二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