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顺兴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工作;,,择业观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针对当前毕业生择业状况,教育毕业生降低一次性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向社会推销自己,同时,强化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为毕业生就业铺路,已成为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工作;  择业观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从1996年开始的,大学生就业方式由“统包统分”转向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双向选择”。鉴于这种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际上在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步形成的同时,毕业生群体已经进入了社会并参与了人才市场的竞争。因此,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已成大趋势。
         1  探索就业市场规律,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人才市场也同商品市场一样,有其供求变化的规律。既然人才供求已被推向市场,就要研究和探索其变化的规律。高校扩招后使高校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高校扩招后,当年招生数达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48%;2000、2001年扩招增幅分别为38%和13%,2002年,增幅虽降至10%左右,但招生总人数已达340万人,是1998年的3倍多。与此相应,2001年高校毕业生数达115万人,2002年达145万人,而后2003年达212万人,2004年达250万人,到2005年越过250万人,比2002年又增长一倍。1996~2002年,大学生一次签约率分别为94%,97%,77%,79%,82%,90%,80%,截止2003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76%。2001年约34万人待业,2002年约37万人,2003年约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由此可见,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从这些现象看,近几年人才仿佛有“过剩”的趋势,借用社会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学生遍地都是”。难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真的饱和了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5.7%(美国60%,日本、韩国30%),在世界上排在倒数的位置。连北京这样属于全国人才最密集的地区,才刚刚达到北京人口总数的20%,比起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根本不存在大学生“过剩”的问题。那么,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分配确实存在着分不出去的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目前这种状况的形成,究其原因,是与大学生们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大有关系。过去,大学生毕业分配由国家“统包统分”,根据各行各业的情况,把大学毕业生按硬性指标分配到各行各业去。每个大学生毕业生都能领到派遣证。现在,由于择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都往大城市、大单位或外资企业挤,这就造成了好的单位“挤破了头”,孬的单位“无人问津”的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因此,所谓人才的“过剩”只不过是一种“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大学生所占比例,大城市偏高。而在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几百人中也不一定有一个大学生。鉴予这种情况,大学生要正确估计形势,客观估计自我,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降低过高的一次性择业期望值,一次就业不成,可以二次,甚至更多;既不盲目追求实际利益,也不盲目放弃专业,以社会利益为重,从社会需要出发,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毕业生推销自己的关键一步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体制,有其科学性,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这种就业体制打破了计划分配的传统模式,改变了中间环节太多、供需双方脱节的状况,扩大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使毕业生就业方案更加切合实际,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也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中,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使在校大学生有了危机感、责任感,增强了成才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公平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需要一个完善过程。特别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还不能百分之百地吻合,有时甚至存在很大差距。为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大学生毕业必须在逐渐形成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向社会推销自己。
       2.1  应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青年大学生时代是极富于理想的时代,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一切(包括职业)都受总目标的支配,不管你自觉行动,还是不自觉行动。一个人只有确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才能产生为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而献身的力量。
       2.2  要调整自我,适应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向着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应运而生无数新的领域,也淘汰了不少旧的行业。在种情况下,大学生个人要面对社会现实,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整。例如:自己的择业优势是什么,拥有哪些特长、爱好、专业技能,能胜任哪些工作?哪些职业最适合自己?这些都要根据国家改革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既不能自我感觉良好,我什么都比人强,也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经自己的努力、拼搏,定能在竞争中取胜。当然最理想的自我调整,还是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修养。因为社会毕竟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应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同求职择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应对自己的本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选人时,只有基本功扎实并对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独到见解的应聘者,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另方面,要力求选修专业多元化,即尽可能多选学一些与自己的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朝着多元化、复合型的发展趋势,使自己一专多能,拥有更宽泛的择业余地。
       2.3  要转变观念,积极推销自己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大学生的整体需求减少。一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需求者大幅度增加。作为当前的毕业生,应把眼光放远,认清形势,转变观念,顺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推销自己,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在择业方式上,既可以在选择自己的本专业谋职,也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就我们医药院校临床医学的毕业生来说,大医院不能进,为什么不能进小医院?在大医院固然有利于专业深造,在小医院实践机会更多,往往更有利于个人专业水平的发挥。甚至还可以放弃医院,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去医药公司当营销人员,说不准能歪打正着。自古华山路一条,成才之路万千条,关键看你如何做出选择。只要注重实际,不好高鹜远,认准了的就大胆去实践,持之以恒,一定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4   培养多层次就业观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一,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第二、第三次就业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但过去那种“终身制”的观念仍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求职就要找个固定工作。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定工作的就业及范围越来越狭窄。为此,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多层次就业观,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传统观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3  强化毕业生教育和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铺路。
         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新的就业机制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3.1  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要把毕业生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要特别注重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教育,以及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正确评价自己,把自我价值融合到社会价值中去,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发展。择业时,要依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需要,避免出现人才分布不合理状况:一方面全国上万大学生四处查询求职,另方面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空缺,也即所谓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
       3.2  了解当前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大体有三种踌躇满志型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社会需要他们,比较容易就业,往往会出现多个单位争着接受同一毕业生的情况,因而他们对走向社会充满信心。无忧无虑型。学生成绩一般,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因家庭条件好、有社会背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切由父母亲朋包办,对就业无需自己多作努力。这一类学生对走向社会并不感到有多大的压力。彷徨无奈型:即表现平平,也无社会关系可依赖的学生,比较难找到满意的单位,容易产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彷徨心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的学生在毕业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3.3  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过程的管理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让毕业生随意择业,同样需要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学校的参与。就医药院校来说,新生入学时就可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强化“救死扶伤”的专题思想教育,使医学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远大理想,以及教育他们面向基层、扎根边疆,鼓励他们到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艰苦的地方去工作。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就业政策,还要收集各种“供需见面会”的就业动态,向毕业生传达就业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概率。
       3.4  毕业生指导工作还应强调超前意识 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学工、教务及相关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有很强的超前意识,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在前头。学科调整要超前,即通过多渠道获得社会经济方面的最新信息,以此指导高校对学科进行调整;课程设计要超前,只有使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及其内容符合国家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需要,才能使本校毕业生的毕业比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占优势。这种课程超前设计,是一所大学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还有其他相关的工作也应该有超前意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3.5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主要包括如何写好求职档案,组织好推荐材料;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如何恰当地介绍自己,以及应注意的礼仪风度和言谈举止艺术。市场竞争体制的变化导致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转变,新的就业体制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挑战,也为毕业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机遇。高校毕业生要抓住这个机遇适时调整自己,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子,使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