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六味地黄丸配合胰岛素综合治疗糖尿病探讨
作者:鲁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胰岛素;,,糖尿病
       摘要: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加胰岛素对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先用西药胰岛素控制患者血糖,再用中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改善症状,同时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辅助治疗。结果门诊病例26例,10例控制理想,16例控制好转。结论六味地黄丸配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  胰岛素;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流行性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成为第3位致死病因的疾病。WHO报告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35亿患者。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与日剧增,从1979年的1.0%,1989年2.02%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3.21%,年增长率超过0.1%,目前糖尿病的患者总数约为4 000万[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在体内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和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2]。笔者用六味地黄丸和胰岛素配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一定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调查为本市某医院门诊病例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30~55岁。临床表现为:近两个月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日渐消瘦。病情日益加剧,饮不止渴,尿频量多,白天20余次,夜间达10多次,经医院检查:血糖≥17.5mmol/L,尿糖+++,尿密度1.023,尿酮体定性阳性。诊断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80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规定了测定血糖值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3]。
       1.2  治疗方法
       1.2.1  初诊时患者口渴引饮,饮不止渴,小便频数,消瘦,面色不华,神疲体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属“消渴”。西医予以扩管改善循环,用胰岛素治疗,早晚用量分别为10~18 u。中医滋润补肾,润肺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同时配以辅助疗法。
       1.2.2  二诊时取消西药胰岛素的治疗,口渴减轻,苔腻渐退,脉转和缓,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1.2.3  三诊时前方服后。患者诉颇觉舒适,继续坚持。历时4个多月,口渴得止,尿量正常,尿糖阴性,血糖测定属正常。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当糖尿病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正常,24 h血糖正常为控制理想;当糖尿病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的为控制好转;未达到好转标准的为控制欠佳。
       2.2  结果本组病例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结果为:控制理想10例,控制好转的16例。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西药起效快,降糖效果好,而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3  讨论
       3.1  病因认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的认识即有共同处也各有侧重,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证,临床证分为: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气阴亏虚,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4]。西医系血中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伴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表现[5]。重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可影响健康和生命。
       3.2  中西药治疗机理中医十分重视机体内在因素的作用。“五脏柔弱,善于病消瘦”,明确指出糖尿病的发生与秉赋不足有关,有如中医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它是通过饮食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常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降血糖作用,能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及体征。西医治疗糖尿病,用胰岛素等化学合成药物,补充机体的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增加机体对糖、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合成代谢,改善了糖、脂肪代谢的紊乱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3.3  其它辅助疗法通过临床实践,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对燥热较盛、血糖较高的初发病人,除用中西药尽快控制血糖水平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乐观心态,不容忽视。故DM的血糖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心理疗法被誉为DM的“五架马车”[6]。
       3.3.1  饮食疗法现在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有利于B细胞的功能恢复,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敏感,均衡饮食是DM治疗的基石,是DM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Ⅰ型DM尤其是超重或肥胖者,饮食疗法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可减少降糖药的剂量。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应准确掌握用药与进餐的时间,三餐的热量分配应1/3,1/3,1/3;1/5,2/5,2/5,吃高纤维素食物,绿色蔬菜,适当吃含糖量低的水果,不用含糖食品和饮料。治疗DM的药物有餐前、餐中、餐后口服,医生可根据病人的血糖情况调整药物,让患者知道用药时间。
       3.3.2  运动疗法适当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跳舞等,可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改善糖代谢,使血糖下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习惯,在餐后1 h左右,进行适当运动,保持4~5次/周,运动时要随时携带一些糖果、饼干等小食品,防止低血糖出现。运动时如出现胸闷、头痛等不良现象,应立即停止,休息。
       3.3.3  心理疗法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会产生一些烦躁、焦虑,乃至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长时间的不良情绪,会使病人生活失去信心。所以除向患者和家人介绍DM的相关知识和出现紧急情况的简单处理方法等健康教育内容外,即时帮助病人解决面临困难,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保持乐观的情绪,尤为重要,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基本保证。综上所述,六味地黄丸配合胰岛素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糖尿病,不但在临床上是可行的,从理论上已被现在的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所证明,当前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选准突破口,开展临床与实验研究,发挥中西医药结合防治糖尿病的优势,以造福于糖尿病患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5):447.
       [2]  刘建朝,嵇汝运.促胰岛素分泌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6):408.
       [3]  牟善初,郑秋浦.新编内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
       [4]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5]  马家骥. 西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
       [6]  金素英.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健康问题[J].中国乡村医药,2005,12(10):59.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