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硝黄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
作者:易海志, 奚树良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风;,,硝黄温胆汤;,,中医药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硝黄温胆汤运用于中风急性期临床的治疗效果及指导意义。方法所选30例患者,均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不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证,伴见胸闷气促,喉中痰鸣,大便不通,舌淡胖苔黄腻。脉弦滑数。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黄温胆汤;对照组则单纯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1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10例)。结论对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西医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内服硝黄温胆汤,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预防或减轻后遗症方面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中风;  硝黄温胆汤;  中医药疗法
       目前,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加快,中风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引起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上升早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中风属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范畴,系脑部血管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根据病因病理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祖国医学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方面阐述颇多,将其病因概括为风火痰瘀四类,又依据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型,也创立了很多有名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可以说对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如何降低患者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这一医学难题上中医药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组将60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病人30例,其中26例,女4例,发病年龄最小43岁,最大76岁,诊断为脑梗塞22例,脑出血6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2例。②对照组:病人30例,男22例,女8例,发病年龄最小47岁,最大74岁,诊断为脑梗塞18例,脑出血8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4例。
       1.2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吸痰,降压,脱水降颅内压。对脑梗塞患者加用抗凝剂、溶栓剂。对脑出血患者予以止血剂,其中一例血肿超过60ml而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②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硝黄温胆汤内服,1剂/d,水煎频频灌服。其中6例重度昏迷予以保留灌肠。硝黄温胆汤的全方组成如下:法夏、陈皮、枳实、竹茹各15 g,芒硝、酒大黄各10 g,云苓12 g,生姜、甘草、大枣各6 g。加减法:兼见心烦易怒,嗜睡或谵语者加黄连,栀子;口干口苦较甚者加黄芩;见年老体弱,阴津亏损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兼有肝风内动,时有抽搐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兼有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脉细者,加党参、太子参等;兼舌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者加丹参、三七、莪术、水蛭等。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侧肢体恢复正常,生活可以自理为显效;患侧肢体肌力达3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为有效;遗留偏瘫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30例病人,显效10例(33.33),有效16例(5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26例(86.67)。对照组30例病人,显效8例(26.67),有效12例(40.00)无效10例(33.33),总有效20例(66.67)。
         3  典型病案
       男,59岁,工人。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素脾气暴躁。近日劳累,又加之心情不愉快,约1 h前突发头痛,右半身不遂,很快又进入昏迷状态。由120送我院急诊,入院症见:昏不识人,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呼吸急迫,喉中痰鸣,痰黄质稠,口臭,二便不通,舌质红绛,脉弦滑数,查体:T 38.5℃,P 85次/min,R  21次/ 分,BP 240/120 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强直,右下肢外展位,右上肢坠落试验阳性,右侧肢体肌张力、腱反射大于左侧,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胸廓对称,双背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HR85次/min,律尚齐,无病理性杂音,心界无扩大。腹软,双下肢不肿,辅检:CT示左外囊区出血,15.5 cm×2.7 cm×5.0 cm,轻度占位效应,西医诊断:①脑出血,②原发性高血压病3期。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型)。急给予降压、吸痰、吸氧、脱水降颅内压,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灌服安宫牛黄丸1丸,中医予以化痰开窍、通腑泻热,可选硝黄温胆汤去大枣、甘草,加胆南星、全瓜蒌、黄连,全方为: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各10 g,芒硝、酒大黄各9 g,云苓15 g,生姜10 g,全瓜蒌20 g,黄连10 g,胆南星6 g,1剂/d,水煎服,连服5剂,神志转清,继以原方化裁治疗月余,并配合针灸理疗、功能煅炼,右侧肢体肌力达3级,生活基本自理。
         4  讨论
       中风病是当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性疾病,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早有认识,《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朱丹溪认为“东南气温,而地多实,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总的来说,中风病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淤等因素有关。据文献报道,出血性中风排在前三位的致病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火、淤、痰,而缺血性中风则为痰、瘀,由此可见痰湿之邪在中风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地位[1]。中风病急性期常有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症状,若腑气不通,浊邪上泛,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蒙,病情加重。临证需要及时通腑泻热,腑气通畅,则气血得以敷布,利于神志不清及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硝黄温胆汤正是基于这点而在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硝黄温胆汤系温胆汤加芒硝、大黄而成。对于温胆汤,古人论述较多,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证》说温胆汤“方以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祛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清胃之药也。”故温胆汤之“温”,是温和之意,非寒温之温;名为温胆,实际是清胆和胃[2]。若顾名思义,误以温胆汤治寒证,而中风病急性期一派热象则不敢投以温胆汤,如此则谬以千里。温胆汤加芒硝、大黄,其清热之力更甚,又增通腑泻下之功。温胆汤确系治痰之祖方,可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方中陈皮、半夏、甘草有痰之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游离酸度、总酸度而具有抗溃疡作用[3]。方中半夏、生姜有镇吐作用,加入芒硝、大黄有促进肠蠕动、抑制肠的水份吸收而促进排便。且大黄有抑菌、抗感染、止血的作用,故硝黄温胆汤可改善呼吸机能,痰而改善气道通气,改善消化机能,对中风急性期所引起的应急性胃溃疡、胃出血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并能改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在中风急性期,除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外,及早予以中医药疗法,对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有肯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锦旗.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进展[J].中医研究,2002,13(2):54 .
       [2]  王玉川.温胆汤的命名与主治证及其它[J].新疆中医药,1993,1:55.
       [3]  罗  敏.中医药方剂的药理与临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82.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