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酸枣仁的生熟异治
作者:陈绪忠,易海志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酸枣仁;,,生熟异治
       关键词:酸枣仁;  生熟异治
       历代本草名家均认为酸枣仁生用治“好睡”,熟用治“不眠”。如《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说:“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图经本草》曰:“《本经》五烦心不得眠,今医家两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尔顿异”。李时珍:“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王海藏:“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为未,竹叶汤调服;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为末,姜茶汁调服。”龚宫绣(《本草求真》):“酸枣仁甘酸而润,仍有生熟之分,生则能导虚热,好睡,神昏躁倦之症;熟则收敛不眠之异,然《本经》首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一语足以概之。盖寒热即阴阳之分,所以而聚者,即阴阳不得其和合,而为阴阳之偏,即为邪结气聚矣。其分多睡不眠者,正分于阴阳之偏也。虽阴阳各处其虚,而多眠则为阴胜于阳,宜以疏阴为先,若生用此味是也;不眠则为阳胜于阴,宜以益阴为先,若熟用此味是也。”从以上引述来看,酸枣仁生用和熟用有相反的效果是有文献记载的,但在文献上也有反对生熟异用的论断。其中极力反对者有清代邹树,他首先考证酸枣与酸枣仁之别,认定《本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痹”,以酸枣为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是《别录》之文,乃指酸枣仁而并非酸枣。所以《本经》于酸枣气味上并没有“仁”字。说能“醒睡亦出于陶隐居,而陶氏也未说是‘仁’”。邹氏肯定说:“由此观之,《本经》酸枣主治是酸枣之功能,非酸枣仁之功能,酸枣治醒睡,酸枣仁自治不眠。……乃立异者或以为生用能醒睡,是牵合陶隐居之说。以《简要济众》一方为据,虽治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睡多。不知其方用酸枣仁只一两,用腊茶至二两,且以生姜汁涂炙,是以茶醒睡,用酸枣仁为反佐,若据此为醒眠之典,则麻黄汤中有治中风自汗之桂枝,亦可谓其止汗耶?或以为酸枣仁治不寐,乃治邪结气聚之不寐,是牵合《本经》之文,且谓未有散邪结气聚之物,能使之入脏而安寐者,不思仲景用酸枣仁汤,明明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语。虚烦不得睡,就可认为邪结气聚邪?虚劳亦定邪结气聚可成者耶?纵邪结气 聚亦可成虚劳则此不得眠且将与栀子豉汤相比矣。若谓卫气不得归藏,又与半夏汤相比矣,仲景又何别用酸枣仁汤为哉。”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今治虚劳虚烦不得眠用酸枣仁汤……”。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皆生用,治不得眠,则生用疗胆热好眠之说,未可信也。盖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症,何以反能好眠乎!若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卧,则当用辛凉透发肝火,如柴薄之属,非枣仁所得施也。”《药证》云:“酸枣仁主治胸膈烦躁不能眠也,时珍熟用不得眠生又好眠,误矣?眠与不眠,非生熟之所为也,乃胸膈烦躁;或眠或不眠者,服用酸枣仁皆能复常矣。而烦躁者,毒之为,而人造之也,酸枣仁能治之,故胸膈烦躁或寝而少寐,予不问枣仁之生熟,用而治之,则烦躁罢而寝寐复故也。”汤本氏说:“酸枣仁为收敛性神经强壮药,无论不眠多眠,及其他,苟属神经性,而属于虚证须收敛者,适治之。”《本草图经》对于仲景法两方枣仁均生用,所以能治不眠之故,乃由于枣仁煮汤之后已成了熟枣仁。根据《金匮要略》以及《外治秘要》中酸枣仁均以生枣仁入煎。又如《对惠方》治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时,或以酸枣仁炒香熟捣细为散,或以酸枣仁半两炒黄研末酒浸汁,用粳米煮作粥服。以年代先后看,唐代《千金要方》和《外治秘要》等,都遵照仲景法酸枣仁生用。《本草图经》才说当代医者“两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便尔顿异。”而宋代诸方用枣仁则多炒熟用。但《圣惠方》中治骨蒸痨热不得眠,仍用生枣仁。《简要济众》中用生枣仁治多睡,在后世方书中并不多见。邹树认为“醒睡之力全在腊茶姜汁炙之功”,实必有理。《图经》认为张仲景,深师方的“酸枣仁并生用疗不得眠,岂便以煮汤为熟乎”是没有道理的。《简便方》记载酸枣仁都是生研为末饮下的,另日本人也有生酸枣仁治不眠的经验。我们从理论上和古人的处方上,都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酸枣仁生与熟用疗效相反的论据是不能成立的,但究竟酸枣仁生用与熟用在临床上的疗效如何呢?李氏治一高血压病者,证是心悸虚烦不得眠,给予处方:合欢皮15 g,山楂子15 g ,云茯神9 g,党参12 g,生枣仁9 g,当晚便睡得很好。钟氏曰:“生熟各半间用,效果更佳。”根据古人的处方,理论和临床实践认为:生熟枣仁均可治不眠。笔者认为,两者在治疗不眠时,仍有不同点存在,至于更加清晰的辨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根据中医理论,笔者认为在温剂中用熟,淡剂中用生应该效果更强一些。以上为笔者愚思,可能有不妥之处,还望众读者斧正!
       (湖北省阳新县第二人民医院  435239;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