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药材部分内容补正
作者:沈保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国药典》;,,药材来源;,,药材鉴定;,,性味归经;,,炮制;,,内容补正
       关键词:《中国药典》;  药材来源;  药材鉴定;  性味归经;  炮制;  内容补正
       《中国药典》Ⅰ部[1],是我国的中药法典,应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因此,笔者对该药典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中所收载的药材部分内容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200多处错误、漏缺和不妥之处,经笔者在《中国中药杂志》(《中药通报》)1987年第4期[2]、1987年第11期[3]和1995年第5期[4],《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第5期[5],《中药材》1993年第7期[6],《时珍国药研究》1995年第4期[7]等学术期刊上和笔者主编的《中药鉴定现代研究》[8]一书中发表修订或补正文章以后,至2005年版出版时,已有120多处错漏得到订正。最近,笔者又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以下简称《药典》)所收载的药材来源与鉴定项内容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错误、漏缺和不妥之处,现分项予以补正,供药品标准制订人员和使用人员参考。
         1  药材来源部分
       《中国药典》凡例第(五)条记载:“药材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注明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均属各该药材的来源范畴。”以上药材来源部分,除拉丁学名另文补正外,均在本条予以补正。以下先列出《药典》的中文药材名,如中文植物名与中文药材名不同,则用括号在中文药材名之后加注中文植物名。接着列出错漏的原文,并在原文末尾加注《药典》的页码。然后列出补正的内容和注解。
       1.1   冬虫夏草
       1.1.1  原文 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75页)。
       1.1.2  补正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1.1.3  注解 补上“干燥”后,既符合实际,又与《药典》全书格式相统一。
       1.2    黑芝麻(脂麻)
       1.2.1  原文脂麻科植物脂麻(240页)。
       1.2.2  补正胡麻科植物胡麻;或胡麻科植物芝麻。
       1.2.3  注解补正后可与《中国植物志》所载胡麻科的科名相统一,或与《药典》采用的“黑芝麻”名相一致[9]。
       1.3  香附(莎草)
       1.3.1  原文干燥根茎(181页)。
       1.3.2  补正干燥块茎。
       1.3.3  注解《药用植物学》描述莎草(香附)“根茎匍匐,细长,茎端有椭圆形块茎。”[10]由此可见,香附的药用部位是块茎,而不是细长的根茎。
       1.4    土贝母
       1.4.1  原文干燥块茎(13页)。
       1.4.2  补正干燥鳞茎。
       1.4.3  注解《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描述本植物“鳞茎肥厚,肉质,乳白色”。由此可见,土贝母是鳞茎,而不是块茎。
       1.5   白芍(芍药)
       1.5.1  原文 干燥根(68页)。
       1.5.2  补正 经加工除去外皮的干燥根。
       1.5.3  注解 补正后方可与《药典》所载赤芍一药(109页)相区别。
       1.6   龙眼肉(龙眼)
       1.6.1   原文假种皮(65页)。
       1.6.2   补正干燥假种皮。
       1.6.3   注解补上“干燥”后,既符合实际,又与《药典》全书格式相统一。
       1.7    穿山甲
       1.7.1  原文    鳞甲(189页)。
       1.7.2  补正    干燥鳞甲。
       1.7.3  注解    补上“干燥”后,既符合实际,又与《药典》全书格式相统一。
         2  药材鉴定项
       本条专对《药典》所载的药材性状、鉴别项中的药材鉴定内容进行补正。以下先列出《药典》的中文药材名,接着列出错漏的原文,并在原文末尾加注《药典》的页码。然后列出补正的内容和注解。
       2.1   三白草
       2.1.1  原文基出脉5条(11页)。
       2.1.2  补正    基出脉5~7条。
       2.1.3  注解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本植物叶片有基出脉5~7条。
       2.2    路路通
       2.2.1   原文有多数尖刺及喙状小钝刺,长0.5~1 mm(248页)。
       2.2.2   补正有多数尖刺及喙状小钝刺,长0.5~1 cm。
  
  2.2.3   注解《药典》将“cm”字误为“mm”,与实际刺长误差10倍。
       2.3  络石藤
       2.3.1  原文茎呈圆柱形,……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190页)。
       2.3.2  补正茎呈圆柱形,……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展平后叶片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
       2.3.3  注解据《中国植物志》第63卷记载,茎表面有“不定根”、叶片“卵状披针形”是另一植物石血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 var. heterophyllum  Tsiang 的特征,《药典》所描述的“络石藤”, 实际为络石藤及其混淆品种石血的混合物。
       2.4   附子(黑顺片)
       2.4.1  原文 为纵切片,……厚0.2~0.5 cm(132页)。
       2.4.2  补正为纵切片,……厚约0.5 cm。
       2.4.3  注解补正后方可与《药典》前文黑顺片加工方法中的“纵切成约0.5 cm 的厚片”相一致,否则不能称为厚片。
       2.5   紫花地丁
       2.5.1  原文 主脉维管束外韧形(237页)。
       2.5.2  补正主脉维管束外韧型。
       2.5.3  注解 形与型字义不同。《药典》将“型”误为“形”字。
         3  药材临床应用部分
       本条药材临床应用部分是包括《药典》所载的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及注意事项内容。以下分项阐述,先列出《药典》的中文药材名,接着列出错漏的原文,并在原文末尾加注《药典》的页码。然后列出补正的内容和注解。
       3.1  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项
       3.1.1  九里香
       3.1.1    原文无(9页)。
       3.1.2    补正归胃、肝经。
       3.1.3   注解《药典》原文漏缺归经。
       3.1.2    土贝母原文: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13页)。补正: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注解:“乳痈瘰疬”与“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内容相同,应删去重复的赘述。
       3.2  用法与用量项
       3.2.1    钟乳石   原文: 用法与用量 3~9 g(180页)。补正: 用法与用量 3~9 g,入煎剂宜先煎。注解: 《药典》漏缺用法。本品必须先煎,否则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3.2.2    赤石脂    原文: 用法与用量 9~12 g(109页)。补正: 用法与用量 9~12 g,入煎剂宜先煎。注解: 《药典》漏缺用法。本品必须先煎,否则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3.2.3   附子原文: 用法与用量 3~15 g(133页)。补正: 用法与用量 3~15 g,入煎剂宜先煎、久煎。注解:《药典》漏缺用法。本品必须先煎、久煎,否则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3.2.4    天竺黄原文: 用法与用量3~9 g(38页)。补正: 用法与用量 3~9 g,入煎剂宜先煎。注解:《药典》漏缺用法。本品必须先煎,否则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3.2.5    广藿香原文: 用法与用量 3~9 g(30页)。补正:用法与用量 3~9 g,入煎剂宜后下。注解:《药典》漏缺用法。本品必须后下,否则有效成分挥发油易挥发损耗。
       3.3  注意项
       3.3.1  人参原文: 不宜与藜芦同用(8页)。补正: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注解:十九畏歌诀云:“人参最怕五灵脂。”人参与藜芦相反,与五灵脂相畏,均不宜同用。
  
  3.3.2    人参叶原文: 不宜与藜芦同用(8页)。补正: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注解:人参叶与藜芦相反,也应与五灵脂相畏,均不宜同用。
       3.3.3    红参原文:不宜与藜芦同用(105页)。补正: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注解:红参与藜芦相反,与五灵脂相畏,均不宜同用。
         4  采集加工部分与炮制项
       本条包括《药典》所载来源范畴中的产地加工部分和炮制项中内容。以下先列出《药典》的中文药材名,接着列出错漏的原文,并在原文末尾加注《药典》的页码。然后列出补正的内容和注解。
       4.1  檀香
       4.1.1  原文无(264页)。
       4.1.2  补正全年可采,以夏季采者为佳。将种植多年已成材的树干砍下,除去树皮及边材,选取心材,截成长段,阴干或晒干。
       4.1.3  注解原文漏缺采集加工内容。
       4.2    罂粟壳 
       4.2.1  原文 洗净,润透,切丝(256页)。
       4.2.2  补正 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4.2.3   注解 洗后应晒干,否则药材将发霉变质。
       4.3  刺五加
       4.3.1  原文无(144页)。
       4.3.2  补正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4.3.3  注解《药典》在来源和性状项均记载,本品为大块原药材,必须炮制后入药。
       4.4    连翘
       4.4.1   原文无(118页)。
       4.4.2    补正炮制 除去枝梗,筛去种子。
       4.4.3   注解《药典》在其检查项有质杂限量,炮制项则必须有除去枝梗、种子等杂质。
       4.5    半枝莲
       4.5.1  原文除去杂质,洗净,切段(78页)。
       4.5.2  补正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4.5.3  注解洗后应晒干,否则药材将发霉变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沈保安.《中国药典》1985年版Ⅰ部一些植物学名的修订(之一)[J].中药通报,1987,12(4):59 .
       [3]  沈保安.《中国药典》1985年版Ⅰ部一些植物学名的修订(之二)[J].中药通报,1987,12(11):58.
       [4]  沈保安.对《中国药典》1990年版Ⅰ部一些中药原植物学名补正意见[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5):315.
       [5]  沈保安.《中国药典》1990年版药材临床应用内容补正[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5):315.
       [6]   沈保安.《中国药典》1990年版药材性状项内容补正[J].中药材,1993,16(7):43 .
       [7]   沈保安.《中国药典》1990年版药材来源部分内容补正[J].时珍国药研究,1995,6(4):60.
       [8]  沈保安.中药鉴定现代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0 .
       [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1~8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0]  丁景和. 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0.
       (安徽省芜湖市药品检验所  24100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