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哈蟆油的真伪辨析
作者: 吴晓春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哈蟆油
       摘要: 目的: 对哈蟆油的真伪进行鉴别。 方法: 用原动物检索法、性状比较法、理化鉴别法来鉴别真伪哈蟆油。 结果: 通过原动物检索法,可以将干燥原只中国林蛙与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伪品黑斑蛙、中华大蟾蜍区别开来;通过性状比较法及理化鉴别法可以将已制成商品的正品哈蟆油与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油、伪品青蛙油、蟾蜍油区别开来。 结论: 利用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基本鉴别市场上销售的哈蟆油的真伪。
  
  关键词: 哈蟆油; 真伪; 检索; 性状; 鉴别
    
  哈蟆油是中国林蛙雌蛙的输卵管,又称林蛙油、哈士蟆油、雪哈油是滋补强壮的名贵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 蟆”,列为上品。先用以食用,后来转为常用滋补药。《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哈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用于阴虚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桦甸县志》卷六记载:“哈蟆一田鸡,壮与蛙一致,惟背明黑,腹或黄或黑,……生有粘质物与其腹中,人所珍视,称为田鸡油(哈蟆油)。清时岁取入贡”。被视为滋补强身的珍品。
   
  经现代科学分析鉴定,其主要含有蛋白质9种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化合物、多种维生素、核酸、激素及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钾、钠、铁、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它有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力及抗应激能力、镇静抗焦虑、提高脑组织供氧与利用氧能力、增强性功能、降血脂、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抗癌辅助作用及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滋阴养颜等医疗保健作用。
        随着哈蟆油的食用与药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因其货源基本仍来自野生,且由于捕捉过度,农药、化肥污染水源等因素,影响中国林蛙的繁殖与生境,资源大幅减少。供需矛盾促使价格飞涨,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千克不足百元,到现在的每千克超过三千元大关。不法商贩为利益驱使,用假冒伪劣商品来冒充中国林蛙,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曾碰到过 以类似品黑龙江林蛙、伪品黑斑蛙、中华大蟾蜍来假冒的情况。
   
  市场上现销售的商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干燥原只的;一种是已剥好的油(输卵管)。
    
  1 干燥原只品的种类及鉴别

       1.1 干燥原只品的种类
       1.1.1 中国林蛙
        1.1.1.1 来源
       系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
    
  1.1.1.2 原动物特性
       中国林蛙系卵生两栖动物,外形很像青蛙。雌蛙体长约7~9cm,雄蛙较小;头长宽相等或略宽,扁平;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鼓膜显著,明显大于眼径之半;前肢较粗短;指端圆,指较细长,第1、3指近等长,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显著;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或超过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一半,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趾端钝圆,趾细长,第3、5趾达第4趾的第2、3关节下瘤中部;蹼发达,除第4趾外其余各趾的蹼多少达趾端而蹼缘缺刻较大,外侧 间具蹼而不发达;关节小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 突小而圆。皮肤上细小疣粒很多,口角后端颌腺十分明显,背侧褶在颞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状,在鼓膜上方侧褶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向后延伸至胯部;两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排成“∧”;腹面皮肤光滑。 褶二。皮肤颜色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化,秋季和冬季为褐色,夏季为黄褐色。
   
  哈蟆油的采收时节一般有:中国林蛙入水冬眠前可用灯光诱捕;下水后筑坝下笼围捕或网捕;也有下河翻石、摸洞穴捕捉。霜降前后体肥油足,捕捉最好。雌蛙腹内有油(输卵管)而雄蛙腹内无油,故应注意辨别:雌蛙腹部肥满,雄蛙则形体瘦小,腹部瘟,下部尖形。
   
  中国林蛙野生于我国东北地区,海拔1100m以下的长白山区及小兴安岭。此外,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山西、陕西、青海等地亦有分布。
       1.1.2 黑龙江林蛙
       1.1.2.1 来源
       为蛙科动物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ansis Eoulenger)雌蛙蛙。
    
  1.1.2.2 原动物特性
       黑龙江林蛙其形状与中国林蛙相似而稍小,雌蛙体长6~7cm左右。头较扁平,长宽几相等;吻端尖圆,稍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颊部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眼吻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鼓膜显著,大于眼径之半;锄骨齿为椭圆形,位于鼻孔内后方。前肢较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显著,第2、3、4指常有指基下瘤;内外掌突均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胫短。左右跟部稍重叠,足长于胫;趾端钝圆而略尖;第3、5趾达第四趾的第2、3关节下瘤之间;蹼发达,除第五趾外,其余各趾的蹼虽未达端,而蹼缘的缺刻不深,外侧 间蹼几达基部,第五趾外侧无缘膜;内 突较细长,外 突圆小或无。皮肤为林蛙群中最粗糙者;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随又略折向中线,然后向后延伸达胯部;两侧褶间有分散的疣或长或圆,大致成行排列,后部的疣多而小,一般不成行;体侧、腹部两侧及后肢背面有许多小疣。口角后端有一显著的颌腺;跗褶二,颇显著,褶上小白刺较多;腹面一般光滑,仅腹侧及腹后端有刺粒。皮肤颜色变异颇大。背侧褶及背部疣上或附近多有黑色斑点;鼓膜上的三角形黑色斑大而显著;四肢背面有黑横纹。咽、喉及腹部有鲜艳的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二色多少的比例相差很大;四肢腹面多为深灰色,间有少量朱红色小点,体侧也有,甚至背面也有,但这种情况很少(这种朱红色在保存二三年多的标本上仍能看到)。
   
  黑龙江林蛙与中国林蛙同生活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所以商品哈士蟆中有时会夹杂一些黑龙江林蛙。
       1.1.3 黑斑蛙(青蛙)
       1.1.3.1 来源
       系蛙科动物黑斑蛙(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雌蛙。
    
  1.1.3.2 原动物特性
       黑斑蛙(青蛙),其背面的基色为黄棕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的纵脊线;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股后方无纵纹,而只有几条横纹。腹面白色无斑。此种为我国常见的蛙类,常栖于池塘、水沟或小河内;产卵季节为3~6月。
       1.1.4 中华大蟾蜍
       1.1.4.1 来源
       为蟾蜍科(Bufonidae)动物雌性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1.1.4.2 原动物特性
       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较大,躯干粗短,无尾。头宽大于长,头部无骨质棱,鼓膜显著;口中无齿,颈不明显。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具缘膜;后肢粗壮而短,趾侧趾在基部相连成瓣蹼。皮肤极粗糙,背部密布瘰疣,腹部疣粒较小,头部较光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体色随季节和性别不同而变化,生殖季节雄性背部多黑绿色,体侧浅色斑纹;雌性背部颜色较浅,瘰疣乳黄色,腹部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较小,内侧3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为两栖类动物。广布于我国温暖带、亚热带地区。
    
  1.2 干燥原只品的鉴别
    
  干燥原只哈士蟆的真伪鉴别只要掌握好此四种动物的原动物特性,利用下面提供的原动物的检索表,就能将正品哈士蟆 ――中国林蛙与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伪品黑斑蛙、中华大蟾蜍 区别开来:四种原动物检索 1.上颌无齿,有耳后腺…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1.上颌有齿,无耳后腺……
2 2.背侧褶在颈部不作曲折状,股后方无纵纹,而只有几条横纹,雄蛙有外声带………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 2.背侧褶在颈部作曲折状,3 3.体扁平而略小,后背及体侧疣粒多而显著,胫跗关节不达眼部;腹部有明显的朱红色斑点,黑龙江林蛙Rans amurensis 3.体略粗圆而大,后背及体侧无显著疣粒;胫跗关节前达眼部;腹部无显明的朱红色斑点,中国林蛙R.temporaria chensinensis
         2 哈蟆油与类似品、伪品的种类及鉴别
    
  2.1 哈蟆油
       系将捕捉到的中国林蛙的雌蛙用绳穿过眼、鼻、颈部位,悬挂于通风阴凉处阴干成哈士蟆干。剥油时先将原只干用热水浸泡1~2min,立即装入麻袋内闷一夜,皮肉回润后剖开腹部,取出输卵管(俗称“油”),同时除去黑子(卵细胞),放在通风处阴干即为蛤蟆油。
    
  2.1.1 性状鉴定
       商品哈蟆油呈不规则弯曲团块状,输卵管呈脑样回沟状镶嵌排列,相互重叠成特有的凹窝状为不规则弯曲、相互重叠的厚块,略呈卵形,长约1.5~2cm,厚约1.5~3mmg。外表色白或黄白色,显脂肪样光泽,摸之有滑腻感,有不规则的裂纹,用手指甲可划出痕迹。一般左右各一块,当中由皮膜连接。皮膜灰黑色,无网眼,有分枝状微细管。质硬脆,易碎成小块,折断面整齐多棱角,碎块间常有灰白色薄膜牵连。如有未去净卵,为多面体,棱角钝圆,长径1.5~1.6mm,短径1.0~1.3mm,黑色,光滑。气特殊,味微甘,嚼之黏滑。以块大、肥厚、黄白色、有光泽、不带皮膜、无血筋和卵子者为佳。
       2.1.2 理化鉴定
   
  2.1.2.1 水试
       遇水可膨胀至10~15倍,膨胀时输卵管壁破裂;24h后呈白色棉絮状。据研究,蛤士蟆油水浸12h后,平均体积增大91.08倍;加热煮沸不溶化,手捏不粘手。脱水干燥后可恢复原样,但失去光泽。
    
  2.1.2.2 火试
       蛤士蟆油遇火易燃烧,离火自熄;燃烧时发泡,并有噼啪之响声,无烟,有焦糊气不刺鼻。
    
  2.1.2.3 荧光反应
       采用直接观察法,进行荧光观察,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荧光是稳定的。
    
  2.2 黑龙江林蛙油
       系用同科动物黑龙江林蛙雌蛙的输卵管来冒充哈蟆油。《中国药典》曾将蛙科动物黑龙江林蛙雌蛙的输卵管作为哈蟆油的来源之一收载过,由于黑龙江林蛙个体小,生长到4~5年的成蛙剥出的油也很小,产量小而不成气候,形不成商品,故《中国药典》从2000版开始就不再作为哈蟆油的来源收载。由于与中国林蛙生活区域相近,药农在采收哈蟆油的过程中有时会捕捉到黑龙江林蛙。个别药农怕麻烦或为了增加数量存心不将其剔除,剥油作为哈蟆油出售。
    
  2.2.1 性状鉴别
       黑龙江林蛙油与正品哈蟆油性状极其相似,就个体稍小些。输卵管粗细也均匀,色白色或黄白色,也有油脂样光泽。质脆易碎,手摸之有润滑感。
       2.2.2 理化鉴别
   
  2.2.2.1 水试
       遇水膨胀速度比哈蟆油稍逊,增大8~12倍。膨胀时输卵管壁破裂成棉絮状。
    
  2.3 青蛙油
       系用蛙科动物黑斑蛙(青蛙)雌性的输卵管来冒充哈蟆油。曾有资料记载“其表面土黄色,不透明,膨胀度极差”。事实是笔者曾在实际工作中碰到过此类商品,由于其形实在相似哈蟆油,笔者也曾怀疑过其的真伪,会否是中国林蛙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造成了如此性状上的极微差异,笔者捉来10只中国林蛙原动物,通过穿眼、穿鼻、穿颈三种不同的方法晾干,然后剥油,结果均符合正品哈蟆油的形状特征,而与此商品有所区别。后经深入调查,得知有些地区养殖一种俗称”田鸡”的蛙类,此蛙2~3年就可剥取其输卵管作哈蟆油。笔者通过关系捉到原动物10只,通过对原动物的鉴定,确定此蛙为蛙科动物黑斑蛙。又对其同样采用穿眼、穿鼻、穿颈三种不同的方法晾干,然后剥油,结果剥出的油与此商品有通一性,由此确定此为黑斑蛙油俗称青蛙油。由于其成本低廉,利润空间大,性状又与正品哈蟆油不易区分,所以好多不法商人用它来冒充正品哈蟆油。
    
  2.3.1 性状鉴别
       其商品形状与哈蟆油非常相似,也由粗细均匀的管状输卵管呈镶嵌状弯曲排列。色白或黄白,也具哈蟆油一样的油脂样光泽。只是通常不左右成对出现,而且左右两片形状不对称。整个形状呈扁平无凹窝或稍有浅凹窝。皮膜灰黑色,少见。味辛辣,麻嘴,粘牙。 2.3.2 理化鉴别
   
  2.3.2.1 水试
       遇水膨胀速度较慢,增大约7~8倍。
     
  2.4 蟾蜍油
       系用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雌性的输卵管来冒充哈蟆油,习称癞蛤蟆油。此品不入药。
    
  2.4.1 性状鉴别
       其商品形状呈盘旋扭曲状(形似鸡肠)或压成块状和块片状,无哈蟆油特有的凹窝状。其输卵管粗细不均。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无油脂样光泽,半透明。质较硬,不易碎裂。手摸之无润滑感。具特异腥臭。遇水膨胀慢,膨大体不呈棉絮状,膨胀后仍较硬,嚼之有脆性。与正品哈蟆油较易区别。 2.4.2 理化鉴定
   
  2.4.2.1 水试
       遇水稍膨胀,增大4―5倍。输卵管管坚不破裂,只见粉条状物加粗,但形态不变。遇水虽变软,但不能将其拉直。断裂处呈狮子头样膨胀,但不呈棉絮状。
    
  2.4.2.2 火试
       遇火燃烧,与蛤士蟆油相似。
        对已剥好油制成商品的哈蟆油、黑龙江林蛙油、蟾蜍油、黑斑蛙油,由于它们的性状极为相似,为了方便读者快速而准确地将黑龙江林蛙油、蟾蜍油、黑斑蛙油与正品哈蟆油――中国林蛙油加以区别,见表1。表1 真伪哈蟆油形状对照表(略)
 
  3 讨论与结论
    
  现在市场上作为哈蟆油商品的从商品形式上分,有原只干和已剥好的油(雌蛙输卵管)2种;从原动物物种上来分,除了《中国药典》收载的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 chensinensis)的雌蛙外,还存在着用蛙科动物黑龙江林蛙(Rana.amurensis)的雌蛙、蛙科动物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雌蛙和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b.gargarizgans)的雌体等多种情况。其中黑龙江林蛙油作为曾被《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其功能主治应与正品哈蟆油相同,只因价格比正品哈蟆油低,用其冒充正品哈蟆油出售,有牟取暴利之嫌,现版《中国药典》未于收载,只能作为类似品处理;至于青蛙油和蟾蜍油,它们的药用功效还未有证明,由于成本低廉而大肆养殖与捕捉,剥取其输卵管加工冒充正品哈蟆油出售,更应作为伪品予以严厉查处。市场鱼目混杂,这就要求我们药业鉴别人员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明辨市场上哈蟆油的真伪,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笔者将在鉴别哈蟆油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发现论述如上,目的是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掌握简单快捷的识别市场上哈蟆油商品的方法,使伪劣商品无容身之地。
   
  本文得到了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副主任药师陈立羽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中国两栖类爬行动物系统检索[M].成都:科学出版社,1977:34-44.
        [2] 严启新.哈蟆油的鉴别研究进展及资源开发[J].时珍国药研究,1997,8(1):78-79.
        [3] 王惠清.中药材产销[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640-643.
       作者简介: 吴晓春(1966-),女(汉族),上海人,现任上海市药材公司华宇药业主管中药师、执业中药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材检验工作.
       (上海市药材公司华宇药业)
       收稿日期: 2005-03-3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