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偏头痛35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秀霞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偏头痛; 桃红四物汤
       偏头痛是指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偏头痛[1]。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偏头痛患者发病率为985.2/10万人,年发病率为79.7/10万人[2]。其发病机理与遗传、内分泌,代谢、饮食及精神因素引起血管舒缩有关。发作时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笔者以往观察了偏头痛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变化[3],临床中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结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西比灵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偏头痛7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4];并经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头痛,入选前1个月未服用过其他治疗头痛药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18~53岁,平均(31.5±9.3)岁;病程10个月~13年,平均(6.15±2.6)年。对照组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19~54岁,平均(32.75±8.9)岁;病程9个月~15年,平均(6.6±3.3)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炙地龙10 g,全蝎9 g,蜈蚣1条,茯苓12 g,陈皮9 g,甘草6 g。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疗程为4周。
       1.2.2  对照组服用西比灵10 mg,谷维素10 mg,维生素B1 10  mg,均2次/d口服。疗程4周。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相关疗效标准评定。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为临床痊愈;疼痛强度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持缓时间减少2/3 以上为显效;头痛有所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减少1/3以上为有效;疼痛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痊愈分别为14例、5例,显效11例、8例,有效8例、11例,无效2例、11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68.7%,组间比较有统计数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3.85, P<0.05;n=3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效,**P <0.01,*P <0.05,n=35
       3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机理迄今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各种因素导致的血管舒缩功能变化及微循环障碍等有关。由于神经血管功能不稳定,导致脑组织两侧血液灌注不平衡,同时伴有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聚集力增加[6]。本病属中医学偏头痛范畴。中医描述其症状:“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入血”“久痛入络,久病多淤”,认为淤血在本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治疗以“通”为原则,治以活血化淤,气行血畅,疼痛自止。方中:川芎入肝经,上行头目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既可活血化淤,又可行气止痛;红花、赤芍、桃仁等增强活血化淤作用;全蝎善于走窜,上达巅顶,下至足底;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还有类似Ca2+拮抗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西比灵是Ca2+拮抗剂,可扩张脑血管,解除痉挛,改善脑循环状态;谷维素可减轻恶心呕吐、心烦不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故可短期暂时缓解诸症,但不能巩固疗效,且复发率高。本观察结果表明,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偏头痛效果优于西药西比灵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且能改变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通过降低血液及血浆黏度、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而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可能是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2] 郭述苏.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4(2):65.
       
       [3] 张柱权,李小兵. 偏头痛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医研究,1998,11(6):6.
       
       [4] Headache c1assificationcommittee. Headache c1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1 headache society, c1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y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s, crania1 neura1gias and facia1 pain[J].cepha 1a1gia, 1988;8(supp17):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5:1992.
       
       [6]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