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音乐与养生
作者:周少林,林汉芳    
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音乐养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是音乐养生起源和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音乐医疗和音乐养生的记载。文章根据《黄帝内经》有关内容展开对音乐养生的讨论,列举了生活实例与故事,说明音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给大家音乐养生的启示。
       【关键词】  音乐; 养生; 音乐处方
       “音乐是生命的火花”。音乐作为养生和医疗的手段在我国由来已久,它伴随着中医学一起诞生,音乐养生已被近代中外众多医家、学者所公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音乐来陶冶情操,延年益寿。
           1  音乐养生的源流 
        音乐治疗和养生是一种借音乐陶冶性情、舒解情绪或借音乐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心理疗法[1]。这种思想源于远古,原始人用人声或乐器来模仿和再现自然界中的声音,也是人类试图让自己的行为与外在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最早尝试。古籍《群经音辨》曰:“乐,治也”。明确记载音乐是一种治病的手段。《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五音可以入通脏腑的记载,说明了古人早就认为音乐能通过人体的心理作用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灵枢·五音五味篇》依据五行规律,运用宫、商、角、徴、羽五音,针对不同的病症,按不同的音调、音量、节奏、旋律等,对人体的脏腑作用不同而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情志,创造了五音疗法。《金娥山房医话》将五音疗疾的作用归纳为:“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治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徴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史记》云:“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徴动心、羽动肾”。以“徴动心”为例,“徴”音能激发人的情绪,使之振奋精神,提高体力。相传春秋战国时,管仲随齐恒公出征,路遇高山峻岭,战士疲惫不堪,管仲见状,即编《上山歌》与《下山歌》供战士歌唱,果然战士们力量倍增,如履平地。齐恒公见此,忙问其因,管仲说:“人劳其形疲其神,悦其神则忘其身”。恒公听后感叹万分地说:“原来力可以歌取!”《礼记·乐记》载,先圣创作《雅》《颂》一类的乐曲都是为了使人得到快乐,具有仁厚之德。人若有了平易、正直、慈爱和体谅之心,就会感到愉悦和内心安和,而内心安和生命就能长久。[1]
           2  音乐对人类的影响 
        先秦时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三月不知肉味。他感叹道:“真没想到听音乐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论语·述而》)司马相如曾以“凤求凰”曲挑文君,《西厢记》张生则以琴挑莺莺,音乐传达了语言所不能传达的讯息。而且健康、悦耳、动情的音乐,更是强身治病的灵丹妙药。晋代陶渊明有“乐琴书以忘忧”的名言。宋代杨寘曾怀才不遇,到一个边远的地方任小官职,心情忧郁,身体多病。赴任之前,挚友欧阳修送琴一张,并作《送杨寘序》,以自身的体验,劝慰杨寘以弹琴来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序中言:我曾经得过十分忧郁的疾病,虽然退职闲居也未能解脱。后来向友人学琴,学会了一些音调不同的曲子。“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曾使千千万万中国人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激励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为保卫祖国不惜流血牺牲。声乐是这样,器乐也是如此;鼓音兴奋,弦乐提神,故古人曾以擂鼓助威,鼓舞士气。唐·陆游说过:“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一曲《十面埋伏》,令懦夫立志,壮士奋起,这种作用在于徴音动心,心主神志,心主血脉,故能让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不同的音乐,对人的精神作用也不一样,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悲则气消,因大怒伤肝时,若用铿锵肃劲的“商”调,则怒气可消,急躁气愤则可化为平心静气,即所谓“悲胜怒”。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与妻子吵架,就以弹肖邦的名曲《夜曲》,使妻子怒气顿消。但过于悲壮、低沉的哀乐,则能“悲歌散楚”、“一曲履军”。汉王刘邦与元帅韩信就是利用弹奏悲凉的楚歌,动摇了项羽的十万大军,使楚军不打自溃。
        毛泽东主席晚年于1975-07施行眼睛白内障的手术,手术时毛主席就是听着岳飞名曲《满江红》,使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悠悠忘我,分散手术时的注意力,减少手术的痛苦。手术仅用了六分钟,非常成功。
        在西方,罗马和希腊的一些历史名著中也有许多音乐养生医疗的记载,大卫的竖琴曾安抚了所罗门王忧郁不安的情绪。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治愈过凯瑟林伯爵的失眠症。此外,音乐还可以益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也曾说过:音乐启发了他的智慧,每当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就通过欣赏音乐,从中获得启迪。故《礼记·乐书》云:“致乐以治心,耳目聪明”。
           3  音乐养生的临床应用 
        音乐养生和治疗,在我国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984-09,湖南省马王堆疗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心理音疗室,运用音乐这一艺术手段,对数百名心理失调和心身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音乐对于头昏、失眠、多梦、心烦、心悸、胸闷、肌颤、腹胀等十五项症状有良好的疗效[2]。深圳郑夕友中医肿瘤医院,创建了希望之光俱乐部,由患者亲自点歌点曲,已收到良好疗效,尤其是对抑郁症效果更佳。
        目前,国内外医家公认,优美的音乐能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等物质,起着调节血液的流量与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音乐能使胃的蠕动变得有规律,并能促进唾液的分泌,对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癔病、脑外伤后神经官能症、绝经前后诸症、老年痴呆、智力发育障碍、癌症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音乐能够益智养生,延年益寿,正所谓“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前苏联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早期曾专门研究过消化过程,他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音乐与消化密切相关。他认为如果音乐能够引起愉快的情绪,将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助食物的消化。胃、肠道蠕动都是有规律的运动,会受音乐节奏的影响,人们在用餐时听一些柔和、缓慢、声调不高能引起愉快反应的音乐,则有益于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孕妇欣赏轻快柔和的乐曲,有助于母子安康,不仅可以使胎儿大脑发育良好,同时,可以减少孕妇怀孕期间的诸多不适感,还有助于分娩,减少疼痛。儿童多听优雅的乐曲,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提高想象能力。老年人欣赏古今雅曲,有助于推迟大脑的老化,哼哼年轻时喜爱的乐曲,还能唤起失去的记忆。无论男女老少,在悠扬的抒情曲和轻音乐中休息,都能迅速消除疲劳,使人身体轻松,心情愉快,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4  常用的音乐处方 
        催眠类:《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军港之夜》、《杨翠花》、《出水莲》、《春思》、《银河会》、《仲夏夜之梦》等。
        镇静类:《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高山流水》、《仙女牧羊》、《西江月》、《小桃红》等。
        舒心类:《喜洋洋》、《春天来了》、《渔舟唱晚》、《啊,莫愁》、《悲痛圆舞曲》等。
        消除疲劳类:《娱乐生平》、《步步高》、《狂欢》、《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曲》等。
        激发灵感类:《广陵散》、《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帝舜楚辞》等。
        促进食欲类:《花好月圆》、《欢乐舞曲》、《飞花点翠》、《河南筝歌》等。
        需要注意的是,听音乐的时间不宜太长,每次可听一组在情调、节奏、旋律等方面和谐的乐曲,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为好。音量不宜太高,掌握在70分贝以下。镇静安神类乐曲以自己能听清楚即可。
       【参考文献】
         [1] 邱鸿钟.音乐的精神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2] 王中越,张前德,黄成惠.精神养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