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月经病的从“瘀”论治
作者:徐玉锦 金大虎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月经
        关键词:月经病;活血化瘀;辨证论治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闭经、痛经、崩漏、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浮肿、经行身痛等病皆可由血瘀所致,在治疗上以血瘀的不同成因,可采用相应的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液黏度,纠正血液循环障碍,增加血流量,调节机体代谢,防治组织异常增生,以解除全身或局部的血行失度,恢复正常血行功能,因而善于调畅血脉而调经。下面简述血瘀所致月经病的不同诊治方法。
           1理气化瘀法
        适用于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气滞而血瘀,瘀阻冲任,血行不畅,以致月经量少者。亦可用于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阻塞清窍之经行头痛;或气滞血行不畅之经行腹痛。选用和血、活血、破血药兼具有行气作用的化瘀药。如:川芎、郁金、延胡索、三棱、莪术、姜黄、路路通等,而血瘀经量过多者慎用破血药。方用痛经方、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定经汤等;理气药多选用香附、川楝子、青皮、玫瑰花等。
           2益气化瘀法
        适用于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瘀阻冲任,经血失约之经期延长或崩漏。化瘀药除乳香、没药、刘寄奴、牛膝、山楂、莪术、茜草、马齿苋、毛冬青、败酱草外,可酌情选用;方可用益经汤、固气填精汤加化瘀止血药三七、蒲黄。补气药多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大枣等。
           3助阳化瘀法
        适用于素体阳气虚弱,复因经产留瘀,瘀伤血络,血不循经所致之经间期出血或痛经。除毛冬青外的和血、活血药均可选用;方用温经汤、艾附暖宫丸等;助阳药多选用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肉桂、附子等。
        4养血化瘀法
        适用于血虚兼有血瘀之痛经、闭经。除干柒以外的各种和血、活血药皆可选用,尤以具有养血作用的化瘀药如丹参、牛膝、鸡血藤、何首乌、阿胶更为适宜;补血药常选用当归、桑椹子、龙眼肉、龟版等;方用调肝汤、八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化裁。
           5滋阴化瘀法
        适用于瘀血证兼有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阴血亏虚,虚热内生,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之经血妄行证。多选用丹皮、赤芍、丹参、牛膝等化瘀药,忌用川芎、降香;方用两地汤、加减四物汤等。滋阴药选用阿胶、熟地、天冬、枸杞子、桑椹子、旱莲草、女贞子、龟版、鳖甲等。
           6散寒化瘀法
        适用于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凝,冲任受阻,血行不畅之月经量少;或经行之际,感受寒邪,血凝瘀阻冲任,血不得下,血海不能满溢所致之闭经。亦可用于寒凝冲任、子宫,冲任气血不畅之经行腹痛,或正值经期,感受寒邪,血为寒凝,经脉阻滞之经行身痛。化瘀药多选用川芎、延胡索、乳香、姜黄、鸡血藤、红花、五灵脂、泽兰、月季花等。方用失笑散、温经散寒汤、生化汤、少腹逐瘀汤、趁痛散。散寒药多选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葱白等。
           7泻热祛瘀法
        适用于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外感内伤,瘀血留滞胞中,瘀久化热,瘀热内郁之经行发热以及素体阳盛血热,或肝郁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之崩漏等。化瘀药选用丹皮、郁金、丹参、茜草、桃仁、虎杖、穿山甲、乳香、没药、水蛭、虻虫、王不留行等;方用清热调经汤、清经汤、宣郁通经汤、桃核承气汤、桃红四物汤。清热药多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栀子、黄芩、黄柏等。
           8利湿化瘀法
        适用于素有寒湿留于经络、关节,血为寒湿凝滞,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经行身痛,或冲任气血壅滞,气机失调,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之经行浮肿。常选用乳香、郁金、川芎、益母草、鸡血藤、牛膝、穿山甲、泽兰等药,忌用当归。方用温脐化湿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祛湿药选用泽泻、茯苓、苡仁、砂仁、厚朴、桑寄生、苍术、豆蔻等。
           9软坚化瘀法
        适用于瘀血久积所致的症瘕痞块伴有经行腹痛。多选用破瘀散结之品,如:三棱、莪术、桃仁、凌雪花、虫等;方用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软坚药多选用鳖甲、牡蛎等配合其他散结药。
           10化痰祛瘀法
        适用于素体肥胖,痰湿壅盛,兼有血瘀之闭经、痛经。各种和血、活血、破血药均可酌情选用;方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通窍活血汤等配合祛痰药,如:胆南星、半夏、橘红、旋覆花、贝母、竹沥、白芥子等。
        (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 延吉133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