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巴豆制炭方技术的源流和创新
作者:黄坤 张陈炎 李胜蓉 雷正荣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巴豆
        摘要:以巴豆制炭这门濒临失传的炮制制剂技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提高,并结合现代实践创新性地改进了这门技术,经多次经验和临床验证,证明了新技术优于古法。
        关键词:炮制;巴豆炭;烧炭法;烤炭法;炒炭法;烤焦法;焖煅法
        巴豆制炭方技术系宋元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药制剂技术。经我院脾胃病专家雷正荣主任中医师采用此制剂治疗慢性腹泻病人30例,显效27例,其中治愈24例,收效显著。由于巴豆制炭方技术散见于诸多中医药书籍之中,有的记载语言不详,有的叙述其制作过程粗疏难学,有的在质量要求上难以把握,而且传统的制剂剂型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落后的手工操纵技术又存在着产出低,安全性不佳的弊端,加之巴豆为中药中极具毒性之品,世多畏而惧用,因而使这一制剂技术淹藏日久难以革新,进而在临床中无法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近年来我们广泛收集了这一技术的相关资料,在统计、归纳、总结和长时间反复的比较实验中,对该项制作技术进行了继承和改进,从而形成了古法新用,古方新剂的较系统的制作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兹对其源流及发展作一介绍,以飧同道。
           1承古训,巴豆制炭方有源
        经我们收集整理宋元以来的巴豆制炭方技术,其主要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巴豆烧炭蜡丸法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的杏仁丸下谓:“杏仁(四十九个)、巴豆(四十九个,去皮),同烧存性,研细如泥,同蜡熔和,旋丸如桐子大”。此段对巴豆烧炭技术的叙述过于简洁,没有详细介绍其烧炭方法的内容,如何“同烧”?如何“存性”?蜡的份量多少?等等均无记载,使后人难以效法操纵。
        1.2烧炭蜡丸裹衣法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针头丸项下记载:“大巴豆一粒,去壳,右以针针定,灯上烧成性,不可过,研细。用蜡如小豆,沾些油,灯上炙令熔,园巴豆灰作一园。”阐述了巴豆制炭时须去壳的择料工序,用针固定在灯火上直接烧炭的制作技术,不可过性的质量要求,研细为蜡丸裹衣的制剂剂型等技术过程。但如何烧炭成性而不过,蜡丸外巴豆灰的厚薄及含量怎样?亦难以确定。
        1.3炒炭法明李士材在《本草图解》中的巴豆项下专门记述了巴豆炒炭法:巴豆“炒令紫黑用,炒至烟将尽,”“此千古之秘人所不知”。明确提出了巴豆制炭的成性质量方面总结出观其“紫黑”“炒至烟尽”的经验。但对巴豆的选料工序,炒制火候外观紫黑,内之色泽如何及制方技术等没有明确。
        1.4烤焦制炭蜡丸法近代刘灼鑫在《广东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上撰写了《试用巴豆炭止泻痢的初步疗效介绍》一文,提出了巴豆烤焦制蜡丸法。他的经验是:“把剥去外壳和内膜的巴豆仁置炭火上慢慢烤焦,直至内外黑透为度,不去油,杵溶成膏,与等量蜂蜡为丸”。刘氏的烤焦制蜡丸明确提出了巴豆制炭质量要求,不去油杵膏,与等量蜂蜡为丸的制方技术路线使这一技术得以系统化,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前贤巴豆制炭方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枝独秀。惜时今日,类似经验的交流极为鲜见。
           2求发展,巴豆制炭剂创新
        我们在继承前人巴豆制炭方技术的过程中,对几种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具体操作中触及到以下问题。
        2.1选料工序按照刘氏的经验巴豆去内膜剥个壳多采用手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巴豆采收过早或放置较久,都造成其内膜难以去除,由于巴豆中所含巴豆酸对人体刺激性大,易使操作者在剥离壳膜过程中发生中毒或过敏,因而其选料工序的操作可行性与安全性存在问题。
        2.2制炭过程烧法制炭须人工用针固定巴豆,火上炙烧,费时长,产出低,烧制中全凭 操作者主观经验来把握其存性与否,火候的调节,烧炭的时间长短,均不易掌握,难以保证其质量。炒炭法因搅拌不均匀,巴豆受热面不同,常接触火的一面易灰化过性,接触火少的一面则毒性仍存,故亦难保证其质量。刘氏烤焦制炭法则在选料工序上有所不足,质量上下不易把握。烧炭法、烤炭法和炒炭法俱存在巴豆酸及毒性物质,易挥发,伤害制炭工作人员的缺点。
        2.3巴豆制炭质量前人对巴豆制炭的质量要求是制炭存在性。所谓性,即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巴豆炭药性即指其治疗慢性泻痢的作用所在。前人主张通过观察制炭过程中巴豆色泽的变化和出烟的状况来定“性”,如炒法使其变为紫黑色,且烟将散尽时即可。烤焦法则认为烤至内外黑透为度,两者在色泽上有差异,何者为最佳呢?如果改变制炭方法,又如何来把握“存性”呢?
        2.4前人用巴豆炭制方或与他药相伍,或与蜡为丸,那么巴豆炭方的治疗作用是否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有关或主要是巴豆炭的作用呢?
        2.5如何利用现代制剂先进技术研制出巴豆炭新剂型适应当代病人的需要?
           3创立巴豆制炭工艺路线及新剂型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查寻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多次比照性实验,初步创立了巴豆制炭工艺技术路线及其新制剂剂型。
        3.1改进了巴豆制炭技术的选料工序经我们查阅,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巴豆壳“止巴豆之泻”的记载。考李士材《本草图解》,也有“巴豆壳烧灰存性能止泻痢”的经验,在《危氏得效方》中还有“巴豆一个,针穿灯上过…”治小儿吐泻的记载。所用之巴豆,并未注名去壳膜。因而我们考虑巴豆制炭时如果不去外壳和内膜,其止泻痢之作用是否不受影响?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巴豆制炭时不去外壳与内膜容易维持其制炭前的原有形态而把握其成性,不易灰化过性,经临床验证,这样的巴豆炭制剂止泻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我们在巴豆制炭工艺技术的选料工序上直接采用带壳膜的巴豆,简化了这一工序,避免了诸多弊端。
        3.2确定焖煅制炭工艺技术路线为提高巴豆制炭的产出率,保证质量及安全性,经过反复比照性试验,我们创立了焖煅法制炭工艺路线,即将500 g需制炭的巴豆置于铁器内,上盖严密无明缝的不锈钢盖,不锈钢盖中开一孔,上焊一不锈钢管,钢管直径是铁器直径的1/4,高5 cm。然后将铁器置于一由下至上皆加热均匀的加热器中加热,任铁器内的烟雾逸出,同时采用抽风设备,使烟雾顺着一定方向外散,并注意观测烟雾的色泽,待逸出的烟雾为淡青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待其自然冷却后,取出煅制的巴豆炭备用。此过程的温度在850℃,时间在1 h左右。经此法制炭的巴豆具有以下特性。
        3.2.1形态与药性符合制炭成性的巴豆炭其原有形态基本不变;具有优良的治疗作用,若已变形,甚至散架而呈银灰状颗粒或粉末则表明加热太过,药性丢失,已无治疗作用。
        3.2.2色泽与药性符合制炭存性的巴豆炭,其外壳表面因有挥发油消散后残留的光泽,故呈紫黑色,巴豆仁壳表面亦呈现紫黑色。分开制炭的巴豆,其仁的中心约占整仁体积的10%部位均呈焦褐色。如加热不够或过度,所煅制的巴豆炭表面和仁的中心均不符合以上的色泽。经我们反复实验和摸索,证实加热过程中,逸出烟雾呈现淡青色时停止加热,自然冷却是焖煅巴豆炭存性的关键环节,屡试屡验。
        3.3改进巴豆炭方剂型,研制巴豆炭胶囊成功我们充分利用了现代口服胶囊可以使药物不直接接触口腔、食道粘膜而在胃肠中消溶发挥其治疗作用的特点,将巴豆炭研为红末,装于胶囊之中,粒重控制在每粒0.3 g。经临床比较性的验证,巴豆炭胶囊剂型新颖,携带容易,服用方便,治疗慢性腹泻效果优良,同时也证实了巴豆炭确有治疗久泻的独特功效。
           参考文献:
        [1]金・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M].北京:商务印书社,1950:8989.
        [2]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1:4141.
        [3]明・李士材.本草图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3:3939.
        [4]明・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商务印书社,1948:6464.
        [5]刘灼鑫.试用巴豆炭止泻痢的初步疗效介绍[J].广东中医杂志,1959,(6):66.
        (重庆市中医医院40001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