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方药分析论其证型分布
作者:秦秀德,王换新,朱磊,周喜燕,陈杰,路永坤,黄燕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405; 2.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3.广东省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以方药分析为基础探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证候分布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中风病临床及科研组方用药。方法通过对从维普数据库检索的1990~2008年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379篇文献的用药分析,探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证候分布规律。结果①用药频次较多的有活血药、平肝熄风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药;②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证型以血瘀、内风、气虚及阴虚证为主。结论现代文献所用药物的分析基本体现了现代中医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用药特点及规律,也由此揭示了其证型分布规律,从而更有助于指导临床、科研及中医中风二级预防。
       【关键词】  中风;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方药分析; 证型分布
       中风为常见的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中老年疾病,发病率高,并且具有致残率、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约为20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150万人[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将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本文通过检索1990~2008年维普数据库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文献共379篇,对其用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进行报道,在方药整理的基础上探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证候分布,以期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组方遣药,提高临床疗效,并用于指导中医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其再发率。
       1  方法
       1.1  文献选择标准1990~2008年维普数据库中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文献,皆进行收集整理。
       1.2  文献筛选方法以“(中风+卒中)并且(恢复期+后遗症)并且(中医+中药)”为检索式,从维普数据库共检得1990~2008年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文献379篇,剔除综述类、外治类、针灸推拿类、护理类等,共及235篇文献。
       1.3  方药整理方法①如果是基本方加减用药,只能按一个方处理;对于不同方名,但处方相同者,按一方处理;中成药制剂将其组成中药录入;②同一药物不同名称者,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第6版《中药学》按常用名;同一药物不同炮制方法,药效大致相同者按一种药物处理;③功效归类参考《中药学》第6版教材,如教材缺有者,以《中药大辞典》为标准;④用SPSS13.0分析总体用药频度;不同功效药物使用频度情况。
       2  结果
       2.1  总体用药情况文献中用到的方药共89个,中药共236种,中药应用总频次共计3 110次。
        使用频次排前7位的中药类别是:活血药、平肝熄风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药、补血药和祛风湿药。其中活血药总频次为755,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24.28%,为单类别中用药比例最高;平肝熄风药总频次为387,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12.44%;补气药总频次为305,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9.81%;补阴药总频次为237,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7.62%;化痰药总频次为239,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7.68%;补血药总频次为209,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6.72%;祛风湿药总频次为125,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4.02%。
       
       以上7类药使用频次占所有中药使用频次的72.57%,其他类别的中药使用频次占所有中药使用频次比率不足30 %。补气药与补阴药合计后总频次为624,用药频次所占比例是17.43%,补气药与补阴药相合后补气养阴药居于所有药物类别的第2位。
       2.2 上述7类药中中药使用情况上述7类药中7类药中使用频率排名在前的中药总结如下:活血药:川芎(145次),红花(125次),赤芍(115次),桃仁(111次),牛膝(100次),丹参(72次),水蛭(64次);平肝熄风药:地龙(143次),全蝎(54次),天麻(38次),蜈蚣(33次);化痰药:桔梗(51次),石菖蒲(48次),胆南星(40次),半夏(37次),僵蚕(30次),陈皮(28次);补气药:黄芪(106次),甘草(67次),人参(50次),大枣(27次),白术(25次);补阴药:熟地(36次),生地(33次),麦冬(33次),枸杞(26次);补血药:当归(141次),白芍(53次);祛风湿药:白花蛇(23次)。
       3 讨论
       3.1  以方药测证,从方药分析反推证侯分布以方药测证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所用药物中活血药所占比例最大,几乎占据总体用药的1/4。如将补气药与补阴药相合,补气养阴药所占的比例将升居第2位,而平肝熄风药居于第3位,化痰药则居于第四位。通过对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方药分析的总结可以得知中风后的证型以血瘀、内风、气虚及阴虚证为主,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中风属本虚标实,在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贯穿始终,《张聿青医案》言“殊不知风不自生,血不行然后生风也”,中风后的肩手综合症、肢体疼痛、言语謇涩等皆是瘀血阻络的表现。中风病机的本虚包括气虚和肝肾阴虚,中风罹患者多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的中老年人,体质从化,中风后更易于转变为气阴两虚证。临床实践也证明益气养阴法对中风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效果确切。中风后的诸多症状,如半身不遂、肢麻震颤、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皆是内风之象,或为热极生风、肝阳化风,或为阴虚、血虚生风等。
       3.2  现代诸多研究认为中风后以血瘀、气虚、阴虚证居多杨牧祥等[2]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次之。周慎等[3]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757例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马斌[4]通过对中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研究,提出瘀证是属于疾病病机层面认识,属于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中风病的基本证候要素。其通过对10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阴虚证为主。李士吉[5]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
       4  结语
       
   
       现代诸多学者从舌像的研究、临床病例观察以及对证候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都证明中风恢复期的证型以瘀、虚(气、阴虚)为主。本文试图通过以方药测证,基于对从维普数据库检得1990~2008年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379篇文献的用药分析,得出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证型以血瘀、内风、气虚及阴虚证为主,与他人的研究颇多相合,但本文认为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内风证权重也较大,临床及科研须予充分重视。总之,本文基于对中风后方药的分析来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科研及中医中风二级预防有一定价值。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本研究自维普数据库选取文献,所选方药涉及文献不能括所有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方药,因而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2]杨牧祥,于文涛,魏 萱,等.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9):1593.
       
       [3]周慎,易振佳,刘伍立,等. 757例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8):11.
       
       [4]马斌,高颖.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
       
       [5]李士吉.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7,27(12):1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