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红树林植物榄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
作者:张秋霞,龙盛京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红树林;,,榄李;,,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摘要:对红树林植物榄李的花、叶、皮及木质部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是三萜、甾醇、单宁及长链脂肪酸。一些化学成分的药理实验表明榄李具有良好的抗炎、抗真菌、抗高血压等作用。
       关键词:红树林;  榄李;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Overview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ativity from Mangrove Lamnitzera racemosa
       ZHANG Qiuxia, LONG ShengJi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active of mangrove plantLamnitzera racemosa. The chemical compostition and its pharmacology of this plant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bring to light the medicinal value of this mangrove plant and exploit this marine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Key words:Mangrove;  Lamnitzera racemosa;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榄李Lamnitzera racemosa,俗称滩疤树,为使君子(Combretaceae)科榄李(lumnitzera willd)属榄李(L.racemosa)种[1],灌木或小乔木,树高可达8 m。叶匙形或狭倒卵形,顶端圆而微凹入,基部渐狭而下延,四片共生,油润、厚实;茎外有白皮,茎心为红色;花白色,细小而芳香,长椭圆形;果成熟时褐黑色,木质坚硬;种子1颗,圆柱状,种皮棕色。分布于东非热带、亚洲热带、马达加斯加、大洋洲北部和波利尼西亚至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台湾和福建等省区沿海一带的含盐较低、远离水域靠近陆地的红树林区的边缘[2]。长期以来,榄李主要用作建筑材料和燃料,叶子可食用,因而其主要是作为经济林树种被人们利用。然而,榄李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药用价值,树液可治鹅口疮、雪口病,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疱疹、疥疮。榄李作为海洋药用植物,虽然已被《海洋药物》[3]杂志报道,但其药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榄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较少,大部分的文献着重于植物学分类及生态环境方面。而对它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较早可追朔到20世纪70年代末S.G和Patra G等[4]人为对其植物学分类而进行的化学成分的研究,20多年来天然产物学家们为了阐明它的结构和活性而对它的叶、皮、茎、花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使榄李的结构图谱初具雏型,一些化学活性成分也得了进一步的探讨。
         1  化学成分
       迄今为止,从榄李中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类、无环单萜类、脂肪酸类、甾醇类、类黄酮类以及单宁类,其中尤以单宁类含量突出。
       1.1  单宁类[5]榄李中存在大量的单宁,其中皮中的含量最高,在95%乙醇提取物中约占总重量的80%,可以说榄李是丰富的单宁源。Lin,Tachen等人在研究榄李叶抗高血压活性中分离得到11个单宁类化合物,它们都属于可水解性单宁[6,7]。其中属于没食子酸类中的五倍子鞣质的有:1,2,3,4,6五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8),属于没食子酸类中没食子鞣质的有:2,3二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5)、1,2,3,6四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6)、3,4,6四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7)、2,3(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D葡萄糖(9),属于鞣花鞣质中的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鞣花鞣质的有:鞣云实素 corilagin(1)、 栗木鞣花酸castalagin(11),属于鞣花鞣质中的开环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鞣花鞣质的有:诃黎勒酸 chebulagic acid(2)、诃黎勒鞣花酸 chebulinic acid(3)、新诃黎勒鞣花酸 neochebulinic acid(4),此外还得到了一个其它类型的鞣花鞣质 punicalagin(10)。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榄李中的单宁类结构(略)
  
  1.2  芳香酸类见图2。苯环类的有杨酸甲酯,3(4hydroxyphenyl)propy13(3,4dihydroxyphenyl)propionate,其中后者于2003年从榄李茎中首次分离得到[8]。
       1.3  类胡萝卜类[9]氧代异氟尔酮(oxoisophorone)是在花中检测到的,其结构与类胡萝卜素衍生物较为接近。结果见图3。
       图2  榄李中的芳香酸类结构(略)
       图3  榄李中的类胡萝卜素类结构(略)
       1.4  三萜类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缩合而成的,其结构见图4。该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20世纪70年代末,S.G.和Patra,G.等人分别研究了 Sunderban和 Kakinada两个不同地区的榄李的树皮和树叶[4],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为五环三萜类,其中齐墩果烷型的有 β香树脂醇,蒲公英萜醇,无羁萜,羽扇豆烷型的有桦木醇。这些三萜化合物普通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见表1。
       表1  印度两个不同地区榄李化学成分用含量(略)
       此外,榄李中还存在的三萜有桦木酸。
       图4  榄李中的三萜类结构(略)
       1.5  脂肪酸及衍生物类Hiroshi Azuma等[9]在探讨红树林花香的研究中,从榄李花中检测到两个脂肪族化合物3(z)已烯醇,3(z)醋酸已烯酯;另外,S.G.和Partra,G.等人还分离得到三十烷醇;此外,黄梁绮龄等[10]在检测榄李活性时也检测到茎中含有长碳键脂肪酸,以十六碳、十八碳为主。
       1.6  单萜及倍半萜类[9]单萜及倍半萜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在榄李花中含有的无环单萜类化合物有反式罗勒烯,4,8二甲基1,3(E),7壬三烯,伽罗木醇,无环倍半萜类有 a金合欢烯,见图5。
       图5  榄李中的单萜及倍半萜类结构(略)
       1.7  甾醇对榄李的研究中除了得到以上三萜外,还分离得到了一个甾体化合物:β谷甾醇,叶中的分离得到的含量分别为 sunderban地区:0.002 7%,Kakinada地区:0.020 0%,皮中分离得到的含量分别为 sunderban地区:0.057 0%,Kakinada地区:0.025 0%。
       2  生物活性
       2.1  抗高血压作用[5]TaChen Lin,在研究榄李叶子的单宁成份的抗高血压作用时发现,在分离得到的11种成份中,柯子酸(3)对自发性高血压的小鼠具有较强的抗高血压的作用,其ED50所引起的血压最大变化范围为(76.9±6.2)mmHg,另外鞣云实素(1)栗木鞣花素(11)的ED50所引起的血压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52.6±7.1) mmHg,(49.6±5.4) mmHg,此外还发现了另一成份Punicalagin对自发性高血压的小鼠具有升血压的作用,其引起的最大血压变化范围为(63.4±7.7) mmHg,由于它们之间的拮抗作用,从而使榄李叶子总提取物对外不表现抗高血压的作用,其作用的机制有待开发研究。民间无利用它治疗高血压病的先例,但根据实验结果,榄李叶子中的成分可有望进一步开发成调节血压的药物。
       2.2  抗菌活性红树林植物榄李的生物活性较为突出的是其抗菌活性,民间也是主要利用其强抗菌活性治疗鹅口疮,雪口病。黄梁绮龄等[10]在研究榄李的抑制植物真菌时发现榄李茎95%乙醇提取物中的水溶性组份有较强的抑制Fusarium oxysporum,Helminthosporium sp,Stemphyllium真菌的效能,抗菌的有效成份为单宁。由于含单宁,可使红树林带的地表呈微酸性,因此,可起到抗菌保植的作用。另外,在榄李茎的95%乙醇提取物除单宁外,还有黄酮类似物,长碳链脂肪酸等组份,对植物真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能力。
         3  结论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人们对榄李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不够全面。就化学成分而言,迄今未发现有黄酮类化合物,这与天然产物具有的近缘多样性原理并不吻合;就药理活性而言,已有的研究尚不能充分揭示榄李潜在的药用价值。总之,榄李作为海洋药用植物,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将受到重视[11]。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30.
       [2]  赵  亚,郭跃伟.真红树林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J].中国天然药物,2004,2(3):135.
       [3]  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海洋药物[M].青岛: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1984:4.
       [4]  Ma jumdar,S.G., Patra,G.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Mangrove Species:Part Ⅷ.Lumnitzera racemosa[J].Indian Chem Soc,1980:57.
       [5]  Lin,Tachen;Hsu,Fenglin;Cheng,JueiTang.Antihypertensive Activity of Corilagin Acid,Tannins From Lumnitzera racemosa[J].Nat.Prod,1993:56.
       [6]  吴寿金,赵  泰,秦永琪.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7]  周家驹,谢桂宗,严新建.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2004:9.
       [8]  Ammanamanchi S.R.Anjaneyulu,Yellajosyula L.N.Murthy,Vadali Lakshmana R, et al.Karanam Sredhar .A new aromatic ester from the mangrove plant[J]. ARKIVOC,2003(1):25.
       [9]  Hiroshi Azuma Masao Toyota・Yoshinori Asalawa Tokushiro et al.Floral scent chemistry of mangrove plants[J].J Plant Res,2002,115:47.
       [10]  黄梁绮龄,苏美玲,陈培榕.香港地区红树林植物资源研究(Ⅱ)红树林植物 Lumnitzera racemosa (榄李) 抑制植物真菌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J].开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2.
       [11]  王友绍,何  磊,王清吉,等.药用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04,2:26.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3年“春晖计划”资助项目;广西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03420034)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