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段永强,王道坤,朱立鸣,梁玉杰,崔宇红,陈云逸,李应存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针对目前《中国医学史》教学现状、学科任务和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和方法的探讨,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该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国医学史 课堂教学 思路与方法
        《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药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对构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提高专业兴趣尤为重要。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本门课程教学时数设置为36学时。如何科学地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富集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医药学史、传统文化、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1  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
        《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是直接面对中医院校的新生,作为中医学的启蒙课程,《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讲授中医学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教学目的是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对中医学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历史事实探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笔者认为,《中国医学史》有其自身学科特点,譬如不同历史时期医药学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背景密切联系;中国医学史内容广泛涉及考古、文献、中医药学等传统文化知识。而其课程内容涉及疾病史、医家医著、医学文化史、中外医学交流史等知识模块。鉴于本课程的学科任务和课程特点,积极探讨并实践可行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1.1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人文科学精神中医药学是一门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无论是在理论指导思想还是在具体的理法方药以及养生、预防、医德等方面都有其源可寻。中医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乃“仁术”,“法于自然”,是与人、自然界及时间发生联系并蕴涵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医学体系,教学过程尤其要注重医史、医德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医学史实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修塑优秀的人文科学精神。
        
       1.2 以医药史为线索,培养深厚中医底蕴中国医药学的历史成就极其辉煌。自先秦至近现代,我国中医药学的许多重大技术发明创造曾填补了世界医学史的空白。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中医药学科的精髓和优势,又要对某些医学史实客观科学的评价,尤其要突出我国古代医家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大胆的医学创新精神,不能简单使用当今的科学概念、价值标准去评判历史,而应当具体地去探究中医药学发展所处不同时代的特殊性,重现历史上医学思想、学术思想的各种命题与价值支撑,重视中国医药学的本土学术内涵和学术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学术精神。
       2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加之作为考查科目学时有限,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经过探索性实践,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引入《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体方法如下: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前充分备课,师生共同设计针对教学单元的讨论问题;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分成讨论小组,教师分时段参与各组学生讨论,给予适当启发引导和答疑解惑;③学生代表发言和学生辩论,教师点评讲析,归纳总结,分析重点难点,提升教学内涵和质量。
       2.1 发现问题和存在不足虽然“讨论式”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等优点,但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诸多教改难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①课堂纪律稍显混乱,个别学生言行举止过于自由和夸张;②学生讨论问题时有偏差和钻牛角现象;③每次学生代表发言人员集中,没有广泛的参与性和积极性;④个别学生发言时阐述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学术性和思想性;⑤学生思维过程高度集中,缺乏发散性和探究性;⑥教学重点不易突出,教学难点不易明晰;⑦计划课堂教学时间在实际运作中调控难度较大,或时间富裕,或时间紧缺。以上几点是不同专业班级在开展“讨论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解决对策和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中国医学史》“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知识性、学术性和思想性,应该在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内涵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首先教师要革新教学思想,明确“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和适用性:讨论式教学是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用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中。其次要善于发现“讨论式”课堂教学的运作难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改进。
       2.2.1 课前充分备课,精心设计问题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课堂成功组织讨论的前提,而且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积极备课。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在课前设计好课堂讨论问题,并将讨论提纲告知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或检索文献,带着问题进课堂。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要遵循以下几点:①《中国医学史》课程讨论问题的设计应该选择学生熟知的课程历史文化背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且问题设计具有讨论和思辨的价值,提问最好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讨论主题既有集中性和方向性,又有发散性和探究性,力求开发学生的思辨和创造力。③设计的问题可来自教师,最好可由学生提出,努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2.2.2 教师积极调控,学生合理分组针对课堂讨论表面热闹、效率低下、课堂纪律稍显混乱的实情,笔者认为这对教师的管理组织水平、偶发事件的驾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观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需要不断提高。对开展讨论式课堂教学的班级,人数以50人左右分4个讨论小组为宜,合理分组,再由教师指定或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内协调管理和组织讨论,最大程度调控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广泛讨论。
        
       2.2.3 课堂积极引导,提升教学内涵讨论式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持己见,各显仁智,面对多种意见、多个结论,教师要善于调控场面,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并在课堂讨论结束时,做合理的总结性评价。讨论主题更多的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以代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建立与发展的脉络,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课才能更好地理解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科的发展,取得较大的收获。在学生质疑提问的时候,教师的关键作用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并引导学生去探索。教师应注意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点,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重新讨论研究,提升讨论主题的科学性、知识性、学术性和思想性。
       2.2.4  掌握课堂节奏,强化重点难点并不是教材内容、课堂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宜采取问题讨论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不同性质、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课堂讨论中心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避免学生在个别偏僻的枝节问题上耗费时间,要善于将学生思维激活,让学生各抒己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整理资料、选择重要信息开展讨论交流。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不可忽视,要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评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和矛盾,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突出强化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