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和法护理的应用与体会
作者:何静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550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和法属中医治疗中八法之一,其应用广泛,最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特色。中医一贯注重护理,主张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将中医和法与护理相结合,调摄精神,调和阴阳,辨证论治,辨证施护,达到医疗护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中医治法;和法;护理
       和法是运用和解的方法,以达到祛病邪扶正气的一种方法。也就是 《内经》“随其所在而调之”的意思[1]。和法属中医治疗中八法之一,其应用广泛,最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特色。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下的护理工作。辨证论治是中医护理的主要依据,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2]。中医一贯注重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黄帝内经》中系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 环境卫生、 饮食护理和禁忌、 服药治疗护理等内容[3]。本文探讨中医和法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应用与体会。
       1和法的源流和法源于
       《内经 》,虽无明确记载 ,但多处出现有关和法的论述 ,如“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 和喜怒而安居处 ”、“ 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 ,而致和平 ”等 ,这些论述对“ 和法 ”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指导作用。将和法内涵全面应用于临床者当属张仲景《伤寒论 》,其所制之方多系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调和肝脾、补泻兼施等 ,处处贯穿和法之义[4,5]。
       2和法为调和之法,使表里、营卫、阴阳、脏腑间的失调,重新归于平衡和谐、阴平阳秘这一目的的所有治法。
           后世医家根据临床实践扩大了和法的应用范围,由单为病在少阳而设,发展成为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证。和法在临床中运用非常广泛,可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的和解之法[6]。如当代名医蒲辅周说:“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 ” 。
       3中医和法与护理
           中医和法与护理一样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整体医务工作中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本文从4个层面来讲述中医和法与护理相结合的应用体会。
       3.1和法讲究调摄精神,与护理相结合,进行情志护理精神与物质,精神与疾病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精神情志状况不仅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否,而且影响到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良好的精神状态常可促使疾病的好转与痊愈。因此,调摄精神不仅是养生和防病的重要原则,也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和健康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情绪改变会导致不同的疾病[7]。如《内经》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古人尤其重视精神护理。《内经》中记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清代名医叶天士也曾说:“要谆谆劝慰病人,务使其戒怒,慎劳,开怀谈笑”。病患的心理对治疗效果将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及以往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往往出现消极、恐惧心理,对治疗持怀疑、对抗态度而内心求生欲望却强烈。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病患心态、调整和审视患者的心理状况,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并介绍有关的成功病例,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之树立信心,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志、六欲、七情的太过或不及,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所以调摄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互相沟通取得信任,病患有了良好的心态,舒畅的情志,才能促使疾病向愈。中医和法与护理相结合,运用情志护理,是护理的高境界。情志护理是中医特色的护理措施,是指运用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通过热情的服务、全面的照顾、因人而异等调护方法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情志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2和法还讲究调整阴阳,与护理相结合,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的原则,使阴阳恢复到相对的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讲,人体患病主要是阴阳之间协调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出现了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在临床具体应用上结合护理方面,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 ①损其有余: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症,应当用“实则泻之 ”的方法。具体步骤分为“抑其阳盛 ” 和“损其阴盛 ” 。但由于阴阳是互根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治疗时当兼顾其不足,配以扶阳或滋阴之法。②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的病症,采用“虚则补之 ”的方法予以治疗[8]。在饮食护理方面同样也可以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食药同源”,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为五脏所属,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中医饮食护理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护,辨证施食。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的病证选择不同的食物进行补益,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饮食调理原则,以配合治疗的需要。如虚寒体质和有寒性病症的人,应多进食一些羊肉、 鲫鱼、 桂圆、茄子等温补类食物;而对于热性患者,则宜选用清淡之品。若进食不分寒温,则会加重病情。
       3.3中医和法与护理相结合,调和气血,整体护理所谓调和气血就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自身功能的失调,以及气血互根互用的关系失常的病理变化,采用“有余泻之”“ 不足补之”的原则,使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适用于气血失调之候。治疗时应综观全局,燮理阴阳,俾阴平阳秘,气调血和,则其病自愈[9]”。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相互联系,以维持人体生理活动上的协调与平衡。而人与自然及社会又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及社会因素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地产生反应。如口腔溃疡以补充维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疗,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整体护理的角度进行护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地指导下的护理方法,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过程的始终。护士通过观察其神色形态,可以分析患者正气盛衰和脏腑气血的变化,如见患者精神充沛,目光有神,言语清亮,反应敏捷者为正气未伤,病情不严重;反之若见精神萎靡,目光无神,言语无力,反应迟钝,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在护理上还应做好气象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则,做好四时的生活起居护理。
       3.4中医和法讲究辨证施治,与护理相结合,进行辨证护理辨证施护是通过总结和分析中医学的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10]。辨证施护要求在护理患者中,既要辨病又要辨证,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将辨证施治与护理相结合,辨证护理。另外在临床上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辨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 “同病异护” 和 “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参考文献】
         [1]李德顺,邓中甲. 用道家“和”的观点审视中医“和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22.
       
       [2]孙榕. 《内经》和法特点初探[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20(01) :249.
       
       [3]胡永军,孟静岩. 《黄帝内经》对和法的奠基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9):1940.
       
       [4]张苇航, 何新慧. 哲学之“和”与中医之“和”[J]. 医古文知识, 2005,4:4.
       
       [5]赵京伟. 《伤寒论》和法应用初探[J]. 四川中医, 2004,22(5) :37.
       
       [6]盛国光. “和”之为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J]. 中医杂志, 2006,47(6):410.
       
       [7]周永学. 和法的临床运用体会[J]. 浙江中医杂志, 2003,1:32.
       
       [8]王坤根. 和法临床运用新探[J]. 浙江中医杂志, 2004,4:162.
       
       [9]解洪秀, 张极, 杨笑. 论中医和法的临床应用[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0,1:17.
       
       [10]李兰英.中医理论在骨伤脑科辨证施护中的应用[J ] . 河北中医 ,2005 ,27 (4) :27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