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作者:胡学军,龙顺钦,杨小兵,吴万垠,邓 宏,柴小姝,何文峰,廖桂雅,周宇姝,欧阳育树,蔡姣芝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为:平和质37人(24.5%),气虚质36人(23.8%),阳虚质25人(16.6%),湿热质21人(13.9%),气郁质14人(9.3%),瘀血质10人(6.6%),特禀质4人(2.6%),阴虚质2人(1.3%),痰湿质2人(1.3%)。结论肝癌患者的偏颇体质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3种体质为主。体质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以气虚、阳虚和湿热质为主,而女性以阳虚质为主。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中医体质; 调查
       Analysi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HU Xuejun, LONG Shunqin, YANG Xiaobing, WU Wanyin, DENG Hong, CHAI Xiaoshu, HE Wenfeng, LIAO Guiya, ZHOU Yushu, OUYANG Yushu, CAI Jiaozhi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51012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mong case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Standardized classification measurement questionnaire of nine constitu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of 151 primary liver cancer patients.ResultsThe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was as follows:gentleness type,"Qi"-deficiency type,"Yang"-deficiency type,wet-heat type,"Qi"-depression type,blood-stasis type,special diathesis type,"Yin"-deficiency type and phlegm-wetness type. The frequencies of them were 37(24.5%),36(23.8%),25(16.6%),21(13.9%),14(9.3%),10(6.6%),4(2.6%),2(1.3%) and 2(1.3%),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patients with PLC are mostly gentleness type,"Qi"-deficiency type,"Yang"-deficiency type and wet-heat type.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patients with PLC. For male patients, the biased constitution are mostly "Qi"-deficiency type,"Yang"-deficiency type and wet-heat type,while in the female patients is mostly "Yang"-deficiency type.
       Key words:Primary liver cancer;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alysis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世界最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世界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1]。在我国,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200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肝癌发病30.6万,死亡30.0万,分别占全世界的54.26%和54.6%[2]。近年来,以王琦为代表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3]。从中医体质特征上寻找规律,可为肝癌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007-05~2009-03,我们对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151例肝癌患者群体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或影像学+AFP检查符合全国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按中国抗癌协会1999年编著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②尚未行全身化疗和放射治疗;③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者,预计生存期大于2个月。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它活动性恶性肿瘤者;②患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患者,或合并活动性结核及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年龄在18岁以下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其他:患者病情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神志不清、言语不能者。
       1.2 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均为就诊于我院(广东省中医院)的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于具有中医学知识背景的被调查对象,可让其自己填写;对于无中医学知识背景者,可在经培训过的调查员协助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或对问卷理解能力差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调查员逐条检查,确认调查资料合格。
       1.3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背景情况调查表及中医体质量表。背景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调查被调查者的一般人口学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出生时情况、出生时父母年龄、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烟酒茶嗜好、睡眠习惯、运动习惯、血型、体型、体质量指数(BMI)、有无合并其他疾病或家族遗传病。中医体质量表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为组长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医体质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5分。
       1.4 体质判定标准判断标准依据为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此标准现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100/(条目数×4)。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时,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亚量表分数越高,该体质类型倾向越明显。
       1.5 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描述分析:计量统计数据以±s表示;两样本构成比比较用Crosstabs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纳入2007-05~2009-03-11至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51例。其中男性127例(84.1%),女性24例(15.9%),男:女约为5.3∶1(原发性肝癌的男女发病率约为3~4∶1)。年龄为27~81岁,平均年龄(55.3±12.5)岁。见表1。
       2.2 患者人群学历分布情况主要以初中以上学历为主,并以中学学历者居多。见表2。
       2.3 患者从事职业情况主要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人员(22.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1.9%)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2.5%)。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居多。见表3。表1 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情况表2 患者学历分布情况
       2.4 患者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体质类型主要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为主,这4种体质约占4/5(78.8%)。其次是气郁质,占9.3%。特禀质、阴虚质及痰湿质仅占少数。见表4。表3 人群职业分布情况表4 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2.5 体质类型与性别关系 在男性患者中,8种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是:气虚质最多,共占27.56%(35/127),其他依次是阳虚质(16.54%,21/127),湿热质(14.17%,18/127),气郁质(8.66%,11/127),瘀血质(7.09%,9/127),阴虚质(1.57%,2/127),特禀质(0.79%,1/127);而女性患者主要以平和质为主,占1/3(33.33%),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为主,占16.67%,湿热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均占12.5%,气虚质与瘀血质及痰湿质仅占1%。经卡方检验后,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属于中医学的“积聚”“癥瘕”“黄疸”“鼓胀”“胁痛”等范畴。古医书又有“肥气”“痞气”“积气”之称。如《难经·五十六难》就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或右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痨疟。”中医认为,肝脏属木,脾脏属土,分居两胁下,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肝癌是由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或邪毒内侵等,致脏腑气血亏虚,脾虚不运,气滞、血瘀、湿热、痰毒等互结于肝所致。肝癌病位在肝,病机与脾密切相关,随病程进展影响胆、胃、肾等脏腑功能。本病早期与湿阻、轻度气滞有关,以脾虚为主。中期出现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的表现。后期则常见阴虚、津亏。并认为该病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早期病理上癌变的关键可能是脾虚,晚期可出现肺肝肾诸脏的虚象。对于肝癌的病因研究迄今尚未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医家所论多为外感六淫邪毒,饮食失调,或情志郁结,或正气不足,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痰浊内生,瘀血内停,日积月累而成。除了反映了该病的多因素病因和复杂的病机外,其共性可能仍为历代医家所描述的体内的“正气不足”和外来的“邪毒滞留”有关。肝癌的发生是由正虚和邪实共存,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从病机上看,本病是一种因虚致病,因病致虚,本虚标实的疾病[4]。表5 体质类型与性别关系
       3.1 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中医体质学说是近年提出的理论,对相关疾病的研究仍不全面,文献尚未见有肝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内容。本研究发现,151例肝癌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平和质(24.5%)>气虚质(23.8%)>阳虚质(16.6%)>湿热质(13.9%)>气郁质(9.3%)>瘀血质(6.6%)>特禀质(2.6%)>阴虚质(1.3%)、痰湿质(1.3%)。偏颇体质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三种体质为主,占一半以上(54.3%)。目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偏颇体质的人群会对某种疾病有一定的易感性。对于人群体质的偏颇是否与肝癌易感性有相关性,目前尚无结论。本研究的对象是肝癌患者,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相关统计学研究,具体结论有待大样本流行病学群体调研验证。
       3.2 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由于两性在遗传、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等的差异,导致了两性对不同病因易感性及疾病类型倾向上不同[5]。中医认为,男子以肾精为用,女子以肝血为用。故男子以精气病多,女子以血病多,男子多病气虚,女子多病血虚。男子易感寒邪及湿热之邪,女子易感风邪及湿邪。本研究中,肝癌患者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存在差异。127例男性患者中,8种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是:气虚质最多,共占27.56%(35/127),其他依次是阳虚质(16.54%,21/127),湿热质(14.17%,18/127),气郁质(8.66%,11/127),瘀血质(7.09%,9/127),阴虚质(1.57%,2/127),特禀质(0.79%,1/127);而女性患者主要以平和质为主,占1/3(33.33%,8/24),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为主,占16.67%(4/24),湿热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均占12.5%(3/24),气虚质、瘀血质及痰湿质仅各占1%(1/24)。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因男性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男女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等存在差异,故体质类型分布上有一定差异。肝癌患者体质类型的性别差异可能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施治时,男性患者主要以健脾理气为法,女性以健脾温阳为法,但肝为阳脏,为阳中之阴,治疗上仍建议以柔肝养血为主,勿过用辛热之品。
       【参考文献】
          [1] El-Serag HB, Rudolph K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J]. Gastroenterology,2007,132(7):2557.
       
       [2] Ferlay J,Bray F,Pisani P,et a1.GLOBOCAN 2000: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Worldwide[J].Version 1.0.Lyon:IARC Press,2001.
       
       [3] 宋红普.对中医体质调研的几点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3):50.
       
       [4] 刘伟胜,徐凯.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6.
       
       [5] 王 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