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4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秀堂,毕晓菊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消化性溃疡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硫糖铝口服,肌注安定,补充血容量包括输液和输血。治疗组在应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归脾汤或黄芪建中汤。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达94.1%;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达77.1%。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指主要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发生于消化道其它部位的极少,故临床分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2种,是人类常见的慢性病,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临床上DU较GU多见,其中DU好发于青壮年,GU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稍多于女性。其特点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发作呈周期性,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尤以出血多见。单纯消化性溃疡其死亡率在2%以下,若合并出血其死亡率可上升至7%~10%,反复出血者病死率更高[1]。我院于2004~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本组68例均为经过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均排除为球后溃疡和幽门管溃疡,依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0~40岁6例,40~50岁11例,50岁以上17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胃溃疡6例;并发少量出血(100 ml以内)7例,中量出血(1 000 ml以内)1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0~40岁5例,40~50岁13例,50岁以上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胃溃疡8例;并发少量出血9例,中量出血7例。
       1.2中医辨证分型
       1.2.1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胸闷嗳气,喜叹息,口苦,烦躁,纳呆,大便不畅或色黑,苔薄白,脉弦。
       1.2.2 肝胃郁热型胃脘胀闷或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口臭,烦躁易怒,尿赤,便秘或柏油样便,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数。
       1.2.3  脾虚不摄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面色无华,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或便血,舌淡苔白,脉细弱。
       1.2.4  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怯寒,面色白,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细或迟缓。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①制酸:法莫替丁口服,2次/d,20 mg/次,临睡前加服20 mg;硫糖铝口服, 4次/d,1g/次,饭前及临睡前服用。4周为1个疗程;②解痉:654~24次/d,15 mg/次,饭前及临睡前口服;③止血:对中度出血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控制出血。可输入失血量1/2的新鲜全血,其余由林格氏液、葡萄糖补足,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10%葡萄糖250 ml加法莫替丁20 mg静滴, 1次/6 h,出血停止后改为口服法莫替丁;④镇静:有明显烦躁、失眠患者,以安定10 mg肌注;⑤抗菌:甲硝唑0.2 g/次,3次/d口服;羟氨苄青霉素0.5 g/次,3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肝气犯胃型4例以柴胡疏肝散治之。方药:柴胡10 g,枳壳15 g,白芍15 g,陈皮10 g,川芎10 g,香附15 g,甘草6 g。肝胃郁热型2例以丹栀逍遥散治之。方药:柴胡10 g,当归10 g,白芍15 g,茯苓12 g,白术10 g,丹皮10 g,栀子10 g,甘草3 g,生姜3片。脾虚不摄型7例以归脾汤治之。方药:党参15 g,黄芪10 g,白术10 g,茯神10 g,酸枣仁10 g,龙眼10 g,木香6 g,当归6 g,远志3 g,炙甘草3 g,  生姜3片,红枣3枚。脾胃虚寒型19例以黄芪建中汤治之。方药:黄芪10 g,白芍20 g,桂枝10 g,炙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饴糖30 g。以上四方中均加大黄、三七各6 g,白及10 g,乌贼骨15 g[2]。以上方药剂量均为一般用量,临床可按年龄、体质和病情合理加减。水煎服,1剂/d,分2次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无阳性体征,大便转黄色,潜血试验阴性,X线钡餐检查无提示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阳性体征,无出血,X线钡餐检查提示仍有少许龛影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出血未能控制,需手术等其它方法治疗者为无效。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7.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一般均有节律性上腹疼痛和周期性发作的特征,故应用解除胃肠道痉挛的药物654-2,也可以应用颠茄浸膏。这类药物既可以止痛,又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但是对胃排空可起延缓作用,必要时可配合胃动力药使用。
       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多呈酸性,酸性环境可降低血小板功能并对抗止血。故用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用硫糖铝中和胃酸,可使胃液pH增大,有效控制出血。
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单用制酸剂可使溃疡愈合,但停药后易复发,故适当加用甲硝唑及羟氨苄青霉素,可使细菌根治率达90%以上,复发率下降至10%以下。
       在治疗组34例中,十二指肠溃疡28例,其中脾胃虚寒型21例;胃溃疡6例,其中肝胃郁热型5例,表明十二指肠溃疡以虚寒为多,而胃溃疡以实热为多。
       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肝胃木土相克,脾胃表里相系,故消化性溃疡多与肝脾有关。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若郁而伤肝,失于疏泄,则横逆犯胃,故实证多因肝起。脾为生化之源,久病易致脾阳不足,则中焦虚寒,故虚证多由脾致。因此,治疗上,实证多疏肝行气解郁,虚证多健脾益气温中。
       因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消化性溃疡多有呕血或黑便等证,临床治疗应于方药中适当配伍止血之品。据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并有收缩血管作用;大黄能使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管收缩,促进骨髓生成血小板;白及可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缩短凝血酶原生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乌贼骨含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钠、镁盐及胶质等;三七、大黄、白及、乌贼骨4种药材均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对中度出血患者,于方药中配伍上述4药,可增强止血之功。
       因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等)均经肝代谢,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故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尤其是肾清除率下降的老年患者。而中药党参、甘草、柴胡、白术、黄芪等均有明显的强肝护肝固本培原作用,可有效降低法莫替丁对肝肾的损害。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损伤粘膜的侵袭力(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和粘膜自身的防卫力两种力量的抗衡。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生姜、川芎、当归等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而良好的血液循环是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去除有害代谢物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对增强粘膜的修复力、促进粘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而白及可利用其良好的粘性在胃内形成胶状膜,增强防卫力;甘草能明显抑制胃酸分泌,保护溃疡面,降低侵袭力[3,4]。
       同时,中药柴胡、栀子、丹皮、大黄、茯苓、白及、川芎、当归、白芍等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当归、川芎、茯苓、丹皮、栀子等可镇静镇痛,降低H2受体拮抗剂所致的副反应。本组资料亦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可取长补短,标本兼治,提高疗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6.
       [2]宋星宏.经胃镜涂药治疗难治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27.
       [3]张世林,贺小燕.金银花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284.
       [4]王兆永.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活动性胃炎7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902.
       作者简介:何秀堂(1971),男(汉族),湖北黄石人,现任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讲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人体解剖工作.
       (1.湖北省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448000;2.湖北省荆门市中医院448000)
       收稿日期:2005081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