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男,五岁。1972年6月。在某医院会诊。
患儿发热月余不退,下痢赤白粘液,日廿余行。口燥,唇焦,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干呕,咳嗽,小便短赤。大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午后体温40—41。c。面色发青:神识昏迷,病情急剧,举行中西会诊。
诊脉浮数,左关弦,右关濡滞,舌质红,苔黄少津。触诊腹满而痛,周身肌肤火热。是盛夏伤暑之势,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咳,静则多言,体若燔炭……”。而暑湿互滞,下注魄门,遂成是证。治则解暑清热,消滞理气。处方:
藿香梗4.5克 粉葛根6克 炒大黄2.4克 炒云连1.5克炒
黄芩4.5克 广木香2.4克炒杭芍6克车前草6克 生甘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