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一症。责在于下。肾水亏虚。则龙火无所留恋。而游行于中上。在胃则善食易饥。在肺则口渴喜饮。亦有渴而不善食者。亦有善食而不渴者。亦有渴而亦善食者。火空则发是也。若火灼在下。耳叶焦而面黑。身半以下。
肌肉尽削。小便所出。白浊如膏。较之上中二消为尤甚。亦有上中二消。而及于下消者。勿泥看也。治法壮水生津。制火保元。而尤 于救脾胃。盖水壮则火熄。土旺则精生。真火归原。在上则肺不渴矣。在中则胃不饥矣。
在下则肉不消矣。倘补阴之法不应。正治之法不效。不得不从反佐之法。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投八味救脾胃之药。亦不可缺也。但白朮宜慎用耳。张景岳专以救肾为主。而进八味丸。谓枯禾得雨。生气归巅。必须肾中元气熏蒸。津液生而精血旺。三消之症。方可渐愈。不然徒用白虎之方。暂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