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厚积薄发五十载 医学传承日更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改革发展纪实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济世救人,革故鼎新。2007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将迎来建院50年的光荣时刻。中医药,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积淀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根深叶茂,博大精深,在经历风雨沉浮后,迎来了发展的灿烂时光。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却承载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无尚的荣光。半个世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秉承传统中医精神,治病救人,培育英才,建树科学,不断创新,成绩斐然。回首昨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写就辉煌篇章,展望未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这棵大树将更加繁茂。五十载风雨谱华章医药为用,性命相托,秉承传统,行仁术,济世人,造福八方民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五十载始终践行岐黄仁术,用从小到大的发展诠释现代的中医精神。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创建,这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高等中医院校之一,学校成为传承祖国医学的脊梁。195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应运而生。医院原名为“四川省成都中医医院”,同年更名为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诞生在艰难年代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手起家,当时占地面积仅8145平方米,只有职工87人,设病床50张。尽管规模不大,但医院却成为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先后主持中药学、中医眼科学、针灸学等多门学科的创建和多种教材的编修,培养出大批的人才。1978年,医院迁至现址成都市十二桥路。1995年医院随成都中医学院的更名而改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又增挂四川省中医医院院牌,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医临床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充分展示地处西部、地处四川的优势,凭借西部优良的中医药资源,成为中医药临床的中坚,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0年岁月流逝,留给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沉甸甸的成绩和收获。医院现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有标准手术室1210平方米,开放手术室9间,开放病床642张。全身CT、彩色多普勒、CCU、ICU、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数字X线机、人工肾、眼用激光治疗机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45台件,能满足各种层次的治疗需求。然而,对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拥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和名师,人才是医院的立身之本,现在的医院名医荟萃,技术力量雄厚。医院现有职工1083人,其中医、护、技等专业人员927名,副高职称以上医技人员204名,中级医技人员13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级师承导师5人,省级师承导师6人;四川省名中医28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医院也由此形成较强的科研实力,有国家级三级实验室2个,四川省二级实验室5个,一级实验室3个。并设有肾病、药理、仲景学说、眼科、儿科、中医急症、血症、杵针、脏腑病、临床药理、中医护理、针推、中医药、中药制剂、肝胆肠胃病、男性病、中医耳鼻喉科、心血管病等多个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一道承担了大专以上多层次教学任务。现有硕、博士授予点11个,硕、博士生导师83名。研究室7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5个。每年接受全国各地医技人员的进修和短期培训。此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附设一所省级正规中医中专学校,形成从中专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健全网络,诊疗手段有了大幅的提高和创新。如今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经今非昔比,成为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GCP)和药品不良反应中心(ADR)所在地,医院成为西南地区中医药医疗机构中的翘楚。锐意改革写新篇50年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并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在医疗改革之路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给自己定了起点,却没有终点,这是一场革故鼎新的征程。发展才是硬道理。1998年,优秀中医专家罗才贵出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一个团结的班子开始拉开医院的改革大幕。罗才贵上任伊始,医院便确立了“质量建院、人才立院、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发展成为主题,改革成为动力,以中医药特色为保证,医院的特质开始显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改革从理顺体制开始。以前,附属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是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但实际上又在一个医院里从事临床工作,不仅不利于人员的管理,也无助于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罗才贵从整合两套人马入手,通过改革,实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领导班子一套人马,促进了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在实现管理制度的变革后,附属医院将关键环节的人事制度改革推向浪尖。从1998年开始,医院对内科、外科、医技科室进行调整,对内、外科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对中层干部进行了选拔聘任,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增强了医院的活力,对临近退休年龄和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层干部予以了调整和解聘。2001年,医院从优化结构入手,将职责相近或工作量不饱和的部分党政行政机构进行了合并,使医院的职能部门由原来的20个精简到12个,并从2001年起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和全员职工聘任合同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医院打破“大锅饭”,提出将生产要素纳入分配,实行院科两级分配,采取向临床一线倾斜,向风险岗位倾斜的分配办法。使奖金分配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教学改革中,医院重新制定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改变毕业生技能考试方式,将床位考核与实验室模拟考核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水平。在后勤服务体制改革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旧观念,实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通过一系列改革,医院获得了最快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职工收益进入快速增长期。医院业务收入从1998年的5000万增长到2004年的1.36亿元,职工年收入从1998年的1万余元增长到现在的5万余元,医院的固定资产从1998年的4000余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亿多元。2004年,医院的门诊量达到了67.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80%以上,2006年门诊量已达到75万人次,床位使率更是突破了91%,医院发展一年一个加速度。特色传承行天下走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楼,专家简历和特色专科吸引着患者的眼球,患者可以选到称心如意的专家为自己服务。在医院,有190多位称职的名医可供病人挑选,此外,还有30余位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声誉的知名专家轮流门诊。医院以质量为核心,以人才为纽带,带动医院教学医疗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院长罗才贵说:“医院生存的根本是质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质量求生存,不断提高医疗技能,在中医特色上狠下功夫成为医院的不二选择。在医院的发展中,医院始终坚持把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及时调整充实各类医疗管理组织,成立了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办公室,制定了完善医院质量安全管理规章的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基本功训练,严格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范诊疗行为。2001年,医院获得全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检测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质量,质量的落实需要各个医疗环节的落实,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身为专家学者的罗才贵深知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创建优势专科”也成为医院的战略措施。医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拟定了培养计划和目标,确保每年将业务收入的1%用于人才培养,结合专科专病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加强了省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医院人才培养工作已初见成效,一批中青年医务人员已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为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医院形成了一支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技术队伍,现有科研人员近200人,承担国家各级部门下达的科研课题186项,近几年已有90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的奖励,医院还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和国家课题多项。“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把握整体观,辨证施治,必须遵循中医药的特点,坚持继承和创新。”医院把发病率高,西医药无满意疗效而中医药又有特长或优势的病种作为专科专病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发特效制剂和新疗法。医院药剂部门紧紧围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开拓新领域,常年备有中药饮片560种、中成药380余种及自制院内制剂22种剂型近200个品种供应临床使用。医院相继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全国中医眼科治疗中心、肾病重点专科单位。此外,医院还开展了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钻孔治疗脑出血、腹腔胆囊摘除等新技术、新项目。诊疗手段的提升,提高了全院专科业务水平,使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优势日益明显。医院新增中风针灸康复、神经与心理疾病咨询等专科5个,全员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专科已达40多个,基本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局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不懈努力使中医药的影响空前扩大,甚至成为中国外交的使者。1994年,卫生部、外交部联合在全国选拔技术和英语兼备的优秀人才,罗才贵脱颖而出,被派往南非为曼德拉总统担任医疗保健工作,罗才贵用针灸和按摩让曼德拉的慢性病症状逐渐消失。其精湛的医术为中医药在南非赢得了信任,我国驻南非问题研究中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罗医生的工作增进了我国同南非国大及曼德拉主席的友谊,加快了中南建交的步伐。”每年,都有海内外的学者到医院学习,医院已成为传播中医药的重要基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现在,医院同日本广岛县立医院结成了友好医院,定期互派研修生;同美国国际中医学院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接收了日本、美国、德国、以色列、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来院学习。先后派医务人员赴日本、马来西亚、阿联酋、坦桑尼亚、圣多美、南非等国开展医疗服务。还多次派专家出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不少人还被聘为国外专业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顾问。这些合作与交流,拓展了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等国际合作的渠道,推进了中医药走向世界。追赶跨越铸辉煌50年挥手作别,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又站在新的起点。站在历史的交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思考的是未来、责任和使命。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附属医院选择的是加快发展,用发展承担起振兴中医药的历史重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是要在四川发展中医药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200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启动精品中医院建设,医院投资1000多万元,对就医设施和环境进行了改造,医院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实现了院内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医院紧紧围绕中医特色,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断筛选出好的中药和疗法,在课题攻关上,也以临床性和实用性课题为目标,获得患者的广泛赞誉。医院以“名医、名科、名院”为重点,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两年实践,医院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中医药综合技术运用走在全国前列。“中医药事业要加速发展。”站在中医药大省向强省奋进的浪头,罗才贵信心满怀。四川是名医辈出的地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在不断加强临床基地建设,目的是在未来为四川成为中医药强省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出更多的名医。医院紧紧依托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三级实验室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007年,医院将迎来关键之年,国家临床基地建设将落户医院,届时,医院将成为四川乃至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医药人才基地。目前,医院标志性建筑第三住院大楼已经动工,6万多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和制剂大楼已经通过批准立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迎来了新的腾飞时机,未来,医院将飞得更高更远。50载艰苦奋斗,50载桃李竞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前启后,正乘风破浪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而不停地向上攀升。(吴 奇)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