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的鉴定及应用
作者:邓雪华, 朱海涛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野菊花
关键词:野菊花; 鉴定; 应用
野菊花始载于《本草拾遗》,别称山菊花、野黄菊、路边菊、苦薏。“苦薏,花如菊……菊甘而意苦”。《本草纲目》载:“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根据以上记载即商品野菊花。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
1 来源
野菊花来源于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或以全草入药。
2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5~85 cm,有香气,茎直立或基部铺散,多分枝,被柔毛。叶互生,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 cm,宽1~3 cm,先端钝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稍偏斜,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侧裂2~3对,边缘有不规则齿裂,上部叶渐小。叶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炳1~2 cm,柄基无耳或有分例的叶耳。头状花序,直径1.5~2.5 cm,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形。总苞片4~5层,外层较小,类三角形,边缘干膜质;内层较大,椭圆形,薄膜状。边缘一层为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 mm,顶端全缘或2~3齿。中央为管状花,两性,深黄色,先端5齿裂。雄蕊5枚,柱头2裂。瘦果长1.5~1.8 mm,有5条纵纹,无冠毛,基部窄狭。花期8~11月,果期9~11月。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路边或原野。广布于湖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各地。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夏秋季花盛开时采收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3 药材鉴定
3.1 性状鉴别头状花序类球形,直径0.5~1 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常被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香,味苦。以完整,色黄,香气浓者为佳。
3.2 显微鉴别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壁略弯曲;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均有气孔、腺毛及非腺毛,下表皮多见。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腺毛4~6细胞,排列成2~3层,表面观呈椭圆形,长径60~76 μm,短径40~48μm。含淡黄棕色分泌物,无柄。丁字形非腺毛,柄3~7细胞,长100~160 μm,臂部单细胞,长260~360 μm,壁稍厚。见图1~2。
图1 野菊叶上表皮表面观(×333)
图2 野菊叶下表皮表面观(×333)
4 化学成分
花序含挥发油约0.2%,油中含菊醇(chrysol)、菊酮、α 蒎烯、樟脑、龙脑、樟稀等,并含有野菊花内酯、野菊花素A(artogLaSinA)、刺槐苷(acaciin)、菊苷、木犀草素等。湖北野菊花含有8种独特成分:橙花醛、3 甲基环已烯、filifolone、2,5 二甲基 1,5 己二烯、马鞭草烷酮、1 甲基 4 (1 甲基乙基)苯、 methyl can tharate、β 红没药烯[1]。
5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3 g,加乙醇40 ml,加热回流1 h,过滤,滤液进行下述实验: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显黄绿色莹光(检查黄酮类)。取滤液2 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4~5滴,加热,显棕红色(检查黄酮苷类)。
6 药理作用
6.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野菊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广谱抑菌作用,其水煎剂对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 mg/ml。体内实验显示腹腔注射野菊花煎剂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理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和血浆凝固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野菊花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野菊花全草的抑菌作用强于花,鲜品强于干品,加热(高压消毒)则效价降低。挥发油有较强抑菌作用。
6.2 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取富含血小板的兔动脉血浆0.9 ml置于聚集管中,加入0.1 ml含1 g(生药)/ml的野菊花注射液进行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能力实验,表明其抑制作用是丹参的2.3倍,党参的3.2倍,其50%的鲜聚剂量相当于丹参的60%,党参的50%左右。
6.3 对心血管的作用野菊花注射液1.5~2.0 g(生药)/kg给麻醉猫静脉滴注,冠脉流量立即增加93%,持续观察40 min,冠脉流量均较给药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心肌耗氧量亦降低,对于离体兔心,注射野菊花后,能使冠脉流量明显增加,心肌收缩振幅明显降低,对兔肾和兔耳血管有明显扩展作用。野菊花制剂用于实验性心肌梗塞或供血不足能显著提高心肌对铯(Cs)的摄取量,野菊花注射液对犬实验性心肌缺血也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6.4 降压作用野菊花经浸膏水溶液腹腔注射或灌胃对不麻醉大鼠,麻醉猫和麻醉犬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实验证明野菊花有抗肾上腺素作用。
6.5 毒性野菊花浸膏水溶液ip于清醒大鼠52 g(生药)/kg,出现心率显著变慢,P R和Q T间期延长及T波变宽而圆纯,于4 h后死亡。据初步观察,此制剂的致死量为有效量的9倍。野菊花全草制剂的毒性大于花的提取物。野菊花慢性用药并无蓄积中毒现象。
7 药用经验
野菊花苦、凉。清热解毒,散风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痈肿疔疖,丹毒,蛇虫咬伤,风疹块,高血压病,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肝炎、慢性鼻炎、痢疾等症。干品9~18 g,鲜品30~60 g,外用煎水熏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举常用方如下:
7.1 痈肿疔疖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 g水煎服,或单用野菊花全草鲜品捣敷患处。
7.2 防治流感、流脑野菊花全草、鱼腥草、金银花各30 g,水煎服。
7.3 皮肤瘙痒、荨麻疹野菊花全草适量煎水洗。
7.4 慢性鼻炎、伤风鼻塞取野菊花或叶经蒸馏,析出白色结晶,习称野菊脑,加液状石蜡制成1%野菊脑油,滴鼻。3~5次/d。
8 临床应用
8.1 治疗流脑带菌者野菊花水煎剂治疗33例,用药1周后,转阴12例,转阴率36%。
8.2 治疗病毒性肝炎用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大青叶各30 g,紫背天葵10 g。随证加减。治疗248例,其中甲肝183例,全部治愈。乙肝65例,治愈43例。
8.3 治疗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症用野菊花制成浸膏治疗35例,总有效率达68.57%。又如舒络片(含野菊花,优降宁等)2~5片,3次/d,饭后服,有效率 89%。同时对脑血管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用野菊花注射液,对胆固醇,3 酰 甘油酯均有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8.4 其它如预防感冒,呼吸道炎症,感染性疾病,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均有治愈疗效和改善症状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明.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65.
(1.郧阳医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2.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 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