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
作者:马鸿雁, 刘小彬, 李 楠, 杨 明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乌头碱
摘要:目的从化学角度揭示附子甘草配伍的机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比较了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物质变化的规律。结果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乌头碱都发生水解;比较单煎、合煎高效液相色谱(HPLC) 结果,甘草酸加速了乌头碱的水解。结论甘草酸加速乌头碱水解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理之一。
关键词:乌头碱; 甘草酸; 配伍; 高效液相色谱法
Study of Interaction of Aconitine and Glycyrrhizic Acid by HPLC
MA Hong yan, LIU Xiao bin, LI Nan, YANG M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mpatible mechanism of Fuzi and Gancao from the chemical view. Methods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ecoction of aconitine, and aconitine with Blycyrrhizic acid. ResultsAconitine is hydrolyzed in the decoction. Hydrolyzation is accelerated in the decoction.ConclusionGlycyrrhizic acid forms salt with aconitine, then it improves the hydrolyzation of aconitine , which is the chemical view of alleviation of Fuzi toxicity.
Key words:Aconitine; Glycyrrhizic acid; Compatibility; HPLC
中药配伍是我国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基本内容是“七情合和”和“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则表明中药配伍中药物组分有主有次。主药在治病中发挥主导作用,辅药在治疗中促使主药药力得以充分、适当发挥,同时抑制主要的毒副作用。附子甘草配伍是我国中医药的经典配伍,我们应用HPLC方法,从物质变化的角度揭示了附子甘草配伍的科学内涵,为我国中医药配伍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炮制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或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的根及根茎。现代研究表明[1]附子含多种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尿嘧啶,去甲乌药碱,附子亭等。附子的毒性[2]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甘草主要含以甘草酸为代表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如甘草酸)、黄酮类(如甘草素、异甘草素)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甘草降低附子毒性的成分大多数研究者[3]认为是甘草酸。我们了解了附子的毒性和功效以及甘草减毒的物质基础,在此前提下我们对不同时间段的乌头碱单煎;甘草酸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的物质变化进行了HPLC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岛津SPD一10AVP高效液相色谱仪;乌头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甘草酸:由本校药化室提供; 甲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 Agilent Extent ODS-C18(250 mm×4.6 m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三乙胺 氯仿(70∶30∶0.1∶0.1); 检测波长254 nm;流速0.8 ml/min;柱温35℃。
2.2 操作方法取乌头碱5 mg,加二氯甲烷5 ml溶解,进行HPLC测定时的图谱。见图1。待乌头碱未水解取甘草酸5 mg,精密称定,置于10 ml烧瓶中,加水10 ml超声溶解后,进行HPLC测定,得甘草酸未水解时的图谱。见图2。取甘草酸5 mg,精密称定,置于10 ml烧瓶中,加水10 ml超声溶解后,加热回流,于不同时间段进行HPLC测定,得甘草酸的各时段图谱。其图谱与图2相同。取乌头碱5 mg,精密称定,置于10 ml烧瓶中,加水10 ml超声溶解后,加热回流。于不同时间段进行HPLC测定,得乌头碱水解时的图谱。见表1。分别称取乌头碱、甘草酸各5 mg,精密称定,置于同一10 ml烧瓶中,加水10 ml超声溶解后,加热回流,于不同时间段进行HPLC测定,得乌头碱与甘草酸合煎时的图谱。见表2。
图1 乌头碱标准品未水解的色谱图
图2 甘草酸未水解的色谱图
图3 乌头碱水解30 min的色谱图
表1 乌头碱单煎各时间段产物的峰积分值时间(略)
图4 乌头碱加甘草酸水解30 min的色谱图
表2 乌头碱甘草酸合煎各时间段产物的峰积分值时间(略)
3 结果
长时间的甘草酸单煎,甘草酸不发生水解;乌头碱单煎时,10 min 测定中没有发现乌头碱的峰,出现了3个水解产物的峰,其保留时间分别为2.9,6.4,7.3 min,3.5 h内仅有上述3个峰。此测定结果表明:乌头碱水解迅速,3种水解产物都易生成,并且只有3种水解产物;乌头碱单煎时,峰1和峰2的两种产物浓度上升;而峰3的产物在1h达到最高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此产物的浓度下降;乌头碱甘草酸合煎时,HPLC测定主要是乌头碱水解产物和甘草酸;乌头碱甘草酸合煎时,甘草酸的浓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大,因此煎煮初期甘草酸不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乌头碱甘草酸合煎时,保留时间为峰1和峰2的两种产物浓度上升,而峰3的浓度下降,此变化趋势与乌头碱单煎相同;但峰3的产物在20 min时达到浓度最大值,比乌头碱单煎提前了40 min,因此甘草酸可促进乌头碱的水解。
4 讨论
比较乌头碱单煎、乌头碱和甘草酸合煎HPLC测定结果,我们对附子甘草配伍机理提出以下观点:附子甘草配伍,首先甘草酸与乌头碱结合成盐;此盐逐步释放出游离的乌头碱和甘草酸;而释放的甘草酸又促进了乌头碱水解;因此甘草酸对乌头碱有控释和促进水解的双重作用。我国中医药理论认为:“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减”。其科学内涵可能是通过乌头碱甘草酸成盐而实现缓释,甘草酸促进乌头碱的水解而实现减毒。
参考文献:
[1] 倪仁峰.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意义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6):328.
[2] 周远鹏.附子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毒性[J].药学学报,1983,18(5):394.
[3] 胡小鹰,彭国平,陈汝炎.甘草拮抗附子心律失常毒性的机理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23.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