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苦豆子颗粒中总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曹亚军, 陈虹,马建慧,李丽燕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植物药资源与中药现代化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苦豆子颗粒中总生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用60%乙醇提取并制成供试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于500 nm处测定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线性范围为10.0~50.0 mg·L-1,回归方程为A=12.31C-0.012 9,r= 0.999 9,芦丁的平均回收率为98.67%,RSD=3.09%(n=5)。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复方苦豆子颗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复方苦豆子颗粒; 总黄酮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s
CAO Yajun,CHEN Hong, MA Jianhui, LI Liyan
Key Laboratory of Xinjiang Phytomedicine Resources ﹠ Modernization of TCM, Shihezi University, 8320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s in 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s. MethodsThe total flavonoids in 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s were extracted with 70% alcohol, and then were processed into the samples, finally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at the wavelength of 500 nm. ResultsRutin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absorbance when its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range of 10.0~50.0 mg·L-1,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established was A =12.31C-0.012 9 (r = 0.999 9).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rutin was 96.87% (RSD=3.09%, n=5). ConclusionThis procedure is simple and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s.
Key words: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s; Total flavonoids
复方苦豆子颗粒是老中医按中医理论组方,由苦豆子、山楂、莱菔子、黄芪等8味中药经水提醇沉等工艺精制而成,主要含黄酮、生物碱、蒽醌、有机酸、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消食除胀、健脾益气、祛痰降浊、活血化淤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为了阐明复方苦豆子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进一步控制该制剂的内在质量,根据对复方有效部位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确定以该制剂中的总黄酮成分含量为质量控制指标。本文报道了复方苦豆子颗粒中总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UV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科学技术仪器厂生产),旋涡混合器,HM202型十万分之一天平,1013S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仪器厂生产)。
芦丁对照品(由中国药品及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其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0.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60%乙醇70 ml,置水浴上微热使溶解,放冷,加60%乙醇至刻度,摇匀,配成0.10mg·ml-1的对照品溶液。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1]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0,1.0,2.0,3.0,4.0,5.0 ml,分别置10 ml容量瓶中,各加60%乙醇至5 ml,加入10%亚硝酸钠溶液0.3 ml,使混匀,放置6 min,然后再加入10%的硝酸铝溶液0.3ml,摇匀,放置6 min,最后加入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4 ml,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 min,照分光光度法[2],在500 nm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A=12.31C-0.0129,r = 0.999 9,线性范围为10.0~50.0 mg·L-1。
2.3 样品提取条件的选择
2.3.1 浸渍提取法精密称取研碎的本品(批号021205)细粉5.0 g,置50 ml磨口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0%乙醇溶液25ml,使全部溶散,放置24 h,上清液即为样品液。精密吸取样品液5 ml,置50 ml分液漏斗中,依次用10,5,5 ml水饱和的正丁醇溶液萃取,合并正丁醇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溶于60%乙醇,转移并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3.2 回流提取法精密称取研碎的本品(批号021205)细粉5.0 g,置于50 ml磨口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0%乙醇溶液25 ml,称重,60℃水浴回流1 h,冷却至室温,补充损失的溶剂重量(精确至0.001 g),摇匀,静置10 min,精密吸取上清液5 ml,置50 ml分液漏斗中,依次用10,5,5 ml正丁醇萃取,合并正丁醇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60%乙醇溶液使之溶解,并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3.3 超声提取法
精密称取研碎的本品(批号021205)细粉5.0 g,置于50ml磨口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0%乙醇溶液25ml,称重,超声处理40min,冷却至室温,补充损失的溶剂重量(精确至0.001 g),摇匀,静置10 min,精密吸取上清液5 ml,置50 ml分液漏斗中,依次用10,5,5 ml正丁醇萃取,合并正丁醇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60%乙醇溶液使溶解,并定容于10 ml容量瓶中,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3种供试品溶液2 ml,按2.2项下的方法进行操作,测定各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结果表明,浸渍提取法吸收度值最大,因此选择浸渍提取。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提取方法的吸收度比较(略)
2.4 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3 ml,同一供试品(批号021205)溶液2 ml,各5份,按2.3.1和2.2项下的方法进行操作,测定其吸收度。结果表明,对照品吸收度的RSD=0.80%(n=5),供试品吸收度的RSD=0.52%(n=5),说明精密度良好。
2.5 稳定性实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3 ml,供试品(批号021205)溶液1 ml,按2.3.1和2.2项下的方法进行操作,在0,15,30,45,60 min内测定吸收度。结果表明,对照品吸收度的平均值为0.358,RSD=0.24%,供试品吸收度的平均值为0.262,RSD=0.52%,对照品和供试品在60min内显色均稳定。
2.6 重复性实验取5份同一批样品(批号021205)约5.0 g,分别按2.3.1项下方法制备样品供试液,按2.2项下的方法测定每份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5次测得的平均含量为2.212 mg·g-1,RSD=2.01%,表明该测定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样品(批号021205)约2.5 g,于60℃干燥6 h,精密称重,置50 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芦丁对照品一定量照样品的测定法操作,制备加样回收供试品溶液,测定其吸收度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表明,5次测定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RSD=3.09%,表明该测定方法测得的结果较准确。结果见表2。表2 回收率实验结果(略)
2.8 样品的测定精密称取研碎的本品5.0 g,置于50 ml磨口锥形瓶中,按2.3.1项下方法制备样品供试液,同法平行制备3份。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 ml,置于10 ml容量瓶中,照2.2项下方法进行操作,在500 nm处测定供试液的吸收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芦丁的重量(mg),计算,即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mg·g-1)。结果见表3。表3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略)
3 结论
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硝酸铝亚硝酸钠为显色剂,根据黄酮化合物母核中含有碱性氧原子能与游离的铝离子生成络合物,在亚硝酸钠的碱性溶液中呈红橙色进行比色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
对芦丁对照品UV扫描发现其最大吸收波长在510 nm处,但与500nm处吸收值相差很小;考虑到样品扫描结果是500 nm处吸收值明显大于510 nm处,参考2000版《中国药典》Ⅰ部中槐花总黄酮的测定方法[2],因此选择500 nm为测定波长。测定样品为复方制剂除山楂以外的阴性制剂进行了空白干扰测定,结果未见明显干扰。
在选择提取制剂中总黄酮的条件时,分别采用浸渍、回流和超声提取再用正丁醇萃取的方法,结果表明先将样品用60%乙醇浸渍24 h,然后再用正丁醇萃取样品中的总黄酮成分,溶液澄明度好,吸收值较高,故实验中采取浸渍提取、正丁醇萃取。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稳定性、重复性好,可作为复方苦豆子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立立,谢鸿霞,孙敬勇,等. 比色法测定山楂中总黄酮的含量[J].中成药,2001,23(10):74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91,附录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