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45例临床观察色音其木格
作者: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蒙医研究所 028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老年慢性肾衰竭; 中西医结合
       
        慢性肾衰竭是不可逆的,虽然病情进展缓慢,但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呈进行性发展和加重。此外,慢性肾衰竭进展的的原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的不同阶段也可能表现不同,所以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治疗措施也应当是综合性的。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45例,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慢性肾炎20例,肾病综合征10例,糖尿病肾病6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肾积水2例,晚期尿毒症2例,病程2~20年。所有病人未经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治疗):①低蛋白饮食;②及时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③对症治疗(高血压病、感染等)[1]。(2)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自拟中药(益肾汤)汤剂。用法:3次/d,150 ml/次。基础方:党参30g,丹参20g,当归10g,大枣20g,大黄10g,陈皮20g,川芎30g,黄芪20 g,茯苓30g等15味中药组成[2]。疗程:按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分为3个疗程:①大疗程6个月~1年;②中疗程3~5个月;③小疗程1~3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明显改善,血肌酐、尿素氮下降41%~60%为显效;症状改善,血肌酐、尿素氮下降20%~40%为有效;临床症状未改善反而加重,血肌酐、尿素氮未下降反而上升为无效。
       2.2  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显效9例(占22.2%),有效27例(占60.0%),无效8例(占17.8%),总有效率82.2%;对照组:显效8例(占17.8%),有效23例(占51.1%),无效14例(占31.1%),总有效率68.9%。
       2.3  典型病例
       男,68岁,1998年上半年出现全身浮肿。查:尿蛋白(++++),血红蛋白8g/L,尿素氮23.5mmol/L,血肌酐523 μmol/L,血压160/100 mmHg, P80次/min,尿量600 ml/24h。患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全身浮肿,时有呼吸困难,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诊断:慢性肾衰竭,曾西医常规治疗。治疗15 d,但疗效欠佳。中医认为:邪客少阳,脾失健运,湿浊停滞。治则:滋阴潜阳,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泄毒清浊。治疗益肾汤加减方:党参30 g,丹参20 g,当归10 g,大枣20 g,大黄10 g(按老年的身体状况调整大黄的用量),陈皮20 g,川芎30 g,黄芪20 g,等。服药15 d后面色稍好,继服3个月全身症状好转,病情好转及稳定,查:尿素氮12.6 mmol/L,血肌酐214 μmol/L,尿蛋白(+)。
       3  讨论
        老年人肾脏疾病并不少见,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的衰老及肾功能的减退,肾脏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与青年人不同,临床上具有病情复杂,影响因素多,临床表现典型,病情较重,病程迁延等特点[3]。近3年笔者运用中药益肾汤治疗CRF(非透析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方中川芎、大黄、黄芪的使用方面更值得探讨。大黄能通过改善健存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减轻残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抑制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管细胞增殖和细胞外系基质的生成,改善脂质代谢等机制延缓CRF进展。黄芪具有稳定细胞膜,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有促进免疫,利尿,抗炎作用。川芎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抗纤维化、减少氧自由基产生,以及减轻肾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等作用。总之,经过20年的临床经验证明中药治疗CRF可提高治愈率,且方法简便,经济价低。它能延缓病人的生命。因此,我们有信心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不断积累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使中医药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珍,宗 毅,胡志鹏.自拟维肾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2(7):406.
       
       [2]李时珍.中华本草[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676,890.
       
       [3]叶任高,杨念生,郑智华.肾病结合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7,40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