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针灸临床验案四则
作者:李芳 王成林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针灸疗法 中风抑郁症 急性腰扭伤 下肢功能障碍 颅脑外伤后遗症
       笔者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中医院针灸科门诊跟随刘志顺主任学习期间,观察到刘主任针灸治疗某些疾病临床疗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1  中风抑郁症
        女 ,52岁,主诉:焦虑不宁,多梦易醒两月。现病史:患者于03-04无明显诱因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症。往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中风”。经过半年治疗,诸症消失,病情控制。不久却出现郁郁寡欢,焦虑不宁, 精神欠佳,多梦易醒,予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结合心理疗法,半月后未见明显变化。刻下证:面色暗淡,无光泽,焦虑面容,周身乏力,易汗,眠欠安,纳不香,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为“中风抑郁症”,治以调理髓海,解郁安神为主。取穴:百会、太阳、风池、风府、上印堂、太冲、太溪、三阴交等。以平补平泻法为主,1次/d,留针25 min。治疗4次后,睡眠安,乏力减轻,精神好转。续治1个月,诸症消失,临床治愈。
        按: 抑郁症是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医生大都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常忽视中风病人的心理问题。临床上以抑郁,焦虑不宁,早醒,悲观失望为主症,其发生率为中风患者的三分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头者,精明之府。”脑髓为精神智慧产生之处,故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不但在心,也为髓海之疾,故当调理髓海。百会、太阳、风府均在头上,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三条经脉均上循于头,上印堂针之可产生重压针感,重可镇静安神。另外,风痰上扰配以太冲、丰隆等;气虚血淤配以中脘、血海等。诸穴合用,疗效甚佳。
       2  急性腰扭伤
        男,32岁,主诉:腰部疼痛1 d。现病史:昨日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未有明显不适,次日晨起无法弯腰,且疼痛难忍。刻下证:痛苦面容,腰部活动受限,不能弯腰,右侧腰部压痛(+),左侧压痛不显,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诊为“急性腰扭伤”,治以活血通络,补肾益气为主,取穴:站立位,取左侧攒竹,以 1寸毫针强刺激30 min后留针,患者述腰部有轻松感,嘱患者前后活动腰部,做弯腰动作,当即便可弯下腰去,经间断刺激5 min后,令其俯卧位,取局部夹脊穴、委中、承山、太溪等,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3次后痊愈。
        按: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局部损伤,接受治疗者,首先应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及重物打击所致的腰部软组织严重损伤。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右侧腰部压痛明显,故取左侧攒竹穴,用“缪刺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行针时嘱病人充分活动腰部。如果局部损伤严重,血肿明显,要待血肿消退后才可以开始施治。个别病人因腰部活动不够充分,治愈后局部肌肉可能会再度痉挛,次日又感腰部僵硬,此时只要继续治疗1次即可。
       3  下肢功能障碍
        女,35岁,主诉:右侧下肢麻木无力伴膝关节疼痛1周。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上下楼梯或下蹲时右侧膝关节疼痛,劳累后加重,近日出现右腿麻木无力。刻下证:右下肢麻木无力,右侧膝关节疼痛无红肿,直腿抬高试验(+),纳可,眠欠安,小便黄,大便可,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诊为“下肢功能障碍”,属“淤血阻络”,治以活血通络为主。取穴:大肠俞、委中、承山、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等。以3寸毫针深刺大肠俞,以患肢有放射致足的触电感和肌肉跳动感为度,膝关节周围穴位用温针灸,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以1.5寸毫针,常规消毒,1次/d,留针30 min。1周后,麻木感消失,膝关节疼痛减轻,但有时仍感疼痛,故膝周加上拔火罐和烤灯交替使用,2周后,膝关节疼痛告愈。
        按:大肠俞,膀胱经穴,背俞穴之一,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凹陷处,主治大肠疾患及腰背痛,而临床上深刺此穴,用来治疗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及大小便失禁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深刺大肠俞治疗下肢功能障碍,主要根据其解剖部位来看,该穴下布有第三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发出神经干及其分支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和皮肤,深刺大肠俞可使针感直达病所,疗效显著。
       4  颅脑外伤后遗症
        男,24岁,主诉:言语謇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瘫痪6 d(家属陈述)。现病史:患者1周前遇车祸,致颅脑外伤,经当地医院抢救苏醒后,就遗留言语謇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瘫痪,服用各种西药均无明显好转。刻下证:言语謇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瘫痪,肌力4级。纳可,眠安,二便调。诊为“颅脑外伤后遗症”,治以养脑髓,通脑络为主,取穴:百会透四神聪、风池透风府、太阳、廉泉、舌三针、人迎、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申脉、照海、太冲、太溪等。其中舌三针用速刺法,廉泉与风池,肩髃与合谷,足三里和太冲予电针治疗,余穴以平补平泻法,30号1.5~2.5寸毫针,常规消毒,1次/d,留针45 min,15 d为1个疗程,疗程中休息3~5 d,再续下1个疗程。该患者治疗1疗程后诸症减轻,但言语謇涩改善不明显,遂予舌三针留针并和人迎穴以电针治疗,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个疗程后,言语较前流利,可说简单字句。
        按:颅脑外伤是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因各种突然性暴力损伤头部所致,轻者可致脑震荡,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恶心呕吐,周身乏力,气短等症状。重者可致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而致的长时间昏迷,喷射性呕吐,中枢性高热,经抢救苏醒后,仍可遗留神志昏迷,头痛昏沉,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视力障碍,耳鸣耳聋,言语謇涩,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眼睑下垂,偏瘫,腰膝酸软,周身乏力等严重症状。方中百会透四神聪用补法,升举清阳,充溢髓海,可辅之通天透络却,升清之中兼通脑络,佐之风池透风府,袪风通络,以定眩安脑。阳明经多气多血,“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取手足阳明经之原,合谷、足三里,调补气血,上输于脑。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补之即可调补肾气,又可健脾和胃,补肝益肝,助太冲,太溪、足三里以化生气血,补益肝肾。况合谷,太冲,又名“四关”穴,善调气机而治头面五官之患,照海与申脉二穴,通于膀胱、肾、阳跷和阴跷四脉,阴、阳跷脉下别于足,上达于目,与足太阳俱会于脑中,二穴合用,善调脑中阴阳,升清降浊以安神明。诸穴共用,调气血,益肝肾,养脑髓,通脑络,调气机而化淤血,使被伤之头脑得先后天之源泉滋助,髓海得养而清明内持,诸证可除。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