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谈中药的煎煮
作者:朱道勤 徐惠芳 曹干生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430014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强调中药煎煮的正确操作方法。方法从煎药用具、火候、用水量及特殊煎煮方法等方面加以浅述。结果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能有效地保证中药疗效。结论中药煎煮有讲究,必须加以规范。
       【关键词】  中药 煎煮
       在中医药的巨大宝库中,中药汤剂的应用几千年不衰,并随着人们珍爱生命、回归自然愿望的迫切,它愈来愈受到青睐。汤剂的制备即中药的煎煮,因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历代医家给予高度重视。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煎煮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一语道出煎煮方法的重要性。笔者在长期的药房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医院或药店为患者代煎药仍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规范操作,而患者在家自行煎药,则更是存在诸多误区,导致药材资源浪费、预期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济也受到损失。因此,有必要将中药煎煮的有关事项进行浅析,强调中药煎煮的正确操作方法,以确保汤剂的质量与疗效。
       1   煎药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医院或药店操作不规范目前在很多基层医院或药店中,为方便患者,推出代煎药服务,采用自动煎药机,将煎好的药液真空包装,整个疗程的药可一次性带回家,使服中药像喝牛奶一样方便,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一些大、中型医院或药店能按规范进行管理。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单位由于领导重视程度、管理人员素质、设备、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煎药规范操作的监管力度较为薄弱。同时煎药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甚至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人员也参与煎药。他们不仅对传统煎药技术没有足够的了解,更缺乏药学专业知识,对煎前浸泡、煎药时间与火候的掌握、先煎、后下等等关键操作,不知其所以然,马虎从事,致不规范操作时有发生。如药未浸泡直接入锅煎煮;一根搅棒同时用在多个锅中搅拌;不论有无特殊处理要求均一锅煎等等,都直接影响中药的安全与疗效。
        1.2   患者对煎药操作存在较多误区在我院开展药事咨询工作中,经常解答患者对煎药操作知识的询问,发现患者在自己煎药的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如有的患者先将中药用水冲洗几遍再入锅煎,认为这样干净;有的认为煎药锅不用讲材质,只要装得下药就行;有的直接用开水泡药,认为比用冷水泡药好;还有的认为火力愈大,煎煮时间愈长,药煎得就愈好;也有的对医师或药师交待的先煎、后下等特殊处理感觉麻烦或不知道操作方法,认为一起煎没什么影响等等。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遵循传统煎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煎药设备,将煎药的操作进一步规范。
       2   煎药的规范操作
        2.1   煎药器具以陶瓷、搪瓷、不锈钢器皿为宜,禁用铁制器皿。因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过程中,铁离子能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并且沉淀物还可能吸附有效成分一同沉淀,导致药效减低或丧失,所以,铁质煎器禁用。历代医书强调用陶器煎药,因其化学成分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价格低廉,自古沿用至今。家庭煎药还可选用搪瓷器皿、不锈钢器皿、玻璃器皿、紫砂药壶等。目前在医院、药店里普遍运用的煎药机,采用的是不锈钢材质,也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所选煎药器具的容量稍大一些为宜,以利于药液沸腾时不断翻滚,促使有效成分加速浸出,避免溢耗。同时,煎药器具须加盖,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2.2  浸泡因中药里有不少是粉末类药,如滑石粉、蒲黄、海金沙等;也有在配药时需要捣碎的中药,如砂仁、蔻仁等;同时,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酒、醋等辅料,如蜜炙甘草、酒制大黄、醋制香附等;另外,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甘草中的糖类、杏仁中的苷类等易溶于水,煎煮前若用水洗,就会使这些粉末或碎粒被水冲走,辅料及有效成分会溶解在水中被洗掉,使其疗效降低。因而,中药煎煮前不得用水冲洗,只能浸泡。
        配方用中药饮片多是干品,经过冷水浸泡后,组织结构会疏松膨胀,使有效成分容易煎出。如果一开始就用热水浸泡,药材中所含蛋白质成分就会很快溶出而凝固成膜,包裹在药材表面,使水分不容易渗透到药材组织细胞中去,有效成分也难于分解出来,影响成分的煎出。因而,必须用冷水浸泡。
        浸泡时间以60~120 min为宜。根据药材性质,一般以花、叶、茎等药材为主的,浸泡时间短,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浸泡时间长。另外还随季节而定,夏天浸泡时间稍短,冬天稍长。但浸泡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加水量要掌握适当,笔者摸索有效的方法是:先加适量水,待药料充分溶涨(即泡透)后,再审视药液面是否超过药面2~5 cm。若药液面低于2 cm,则应酌量加水。
        2.3   煎煮煎药温度的高低,我们称为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武火即强火,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文火即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分蒸发也慢。煎药一般先武火,沸腾时改为文火,保持药液微微沸腾状态。
        煎药时间应根据方中药物的类型确定,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沸后15~20 min即可,避免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滋补类药物沸后30~40 min即可;其它类沸后20~30 min即可。一般煎煮两次。
        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但搅拌时,不允许不同患者的煎药同时用同一根搅棒(即搅棒共用)。滤取药液后,药渣应适当压榨,并将两次药液合并待用。
        2.4   特殊煎药方法
        2.4.1  先煎质地坚硬的贝壳类、矿物类以及某些有毒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 min左右,再投入其它药料共煎。
        2.4.2  后下对于气味芳香,含易挥发成分,或有效成分受热时间稍长易分散破坏的药物,宜后下。待其它药料即将煎至预定得液量时,再投入共煎5~10 min。
        2.4.3  另炖或另煎贵重药物宜切成薄片另炖或另煎。另炖药应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开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2~3 h,取汁;另煎药应煎煮约2 h,取汁。此类药的原处方如系复方,则所煎得的药汁还应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分装。
        2.4.4  溶化(烊化)胶类药物应烊化处理。在方中其它药料煎至预定得液量并去渣后,再投入此类药物,用微火加热,不断搅拌,使之溶解。
        2.4.5  包煎对附有绒毛的药物、质地轻的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类药、动物排泄物以及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等宜包煎。应选用符合药用要求并具有滤过功能的包材,如滤纸或“汗衫布”,先行包装后,再同其他药料共煎。
        2.4.6  以汁代水凡处方中含质地泡松、用量较大或泥土类不易过滤的药料,应先煎煮15~25 min,去渣、过滤、取汁,再用滤得的药汁煎煮方中其它药料。
        2.4.7  冲服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某些贵重药物,宜研为细末后冲服。
       3  体会
        对煎药工作的重要性应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煎药质量与中药疗效密切相关,各级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煎药操作也是汤剂的制备过程,因而,应参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各单位要根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制定或修订相应的工作制度与煎药操作规程(SOP),并加强煎药的质量控制与监测工作。
        如使用自动煎药机煎药,则宜选择常压煎药机。微压或高压自动煎药机,虽省时、快捷,但由于完全封闭操作,先煎、后下等传统煎药方法,以及煎煮过程中的搅拌操作等无法进行,并且,药液的量难以控制。因而,我们认为应坚持“在常压状况下煎药”,继承传统,体现特色。
        加强中药煎药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业务学习与实践培训。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将中药煎药的质量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范畴,完善工作考核制度,激励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科室负责人应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煎药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并征求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的意见。同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引进必要的设备、增设必需的专业人员。
        目前对煎药质量的控制仍采用传统的查看药渣的经验判别方法,对此,我们认为应逐步完善、提高汤剂的质量检测方法。我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采用测相对折光率的办法,来定性控制煎药质量,要求相对折光率应≥4.0%。通过实际运用,认为它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实用的测定方法,为煎药质量监管提供了依据。
        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应积极参与煎药知识的科普宣传,特别在发药交待时,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让大家掌握传统煎药方法、煎药注意事项等,把药煎好,使有效成分的破坏减少到最低,让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病作用。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