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不同炮制方法对天麻饮片中多糖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 静1,2,王昌利1*,杜 鹃1     
作者单位:(1.陕西中医学院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2.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天麻多糖(GPS)含量影响。方法采用鲜切烘干法、鲜切冷冻干燥法、半润透切片、浸润切片等方法加工天麻饮片。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天麻多糖含量。结果蒽酮-硫酸法测定样品时,供试液在2 h内显色稳定,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所得饮片其多糖含量不一致,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真空冷冻干燥饮片最高,其次为鲜切饮片、蒸制饮片、半润透饮片、润透饮片。结论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靠、可行。鲜切法加工工艺优于传统加工炮制方法,研究结果为天麻饮片炮制工艺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天麻; 炮制; 天麻多糖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为常用名贵中药。天麻含天麻素、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琥珀酸、β-谷甾醇、维生素A样物质、苷类、生物碱、黏液质和天麻多糖等[1]。天麻药用历史悠久,具有平肝熄风止痉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
       有关天麻的研究,近几年发表文献较多,自“数字化期刊”检索有关天麻的文献达一千三百多篇(1997年以来)。其中主要包括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加工、有效成分测定、药理作用和开发利用。当前天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麻素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方面,而对于天麻多糖方面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药理实验表明,天麻作为名贵中药,其多糖能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和脑血流量,提高耐低压缺氧的能力;有效的抗惊厥作用;明显的镇静作用;一定的镇痛作用,而且维持时间较长[2~7]。天麻饮片传统加工方法使得多糖损失较多。本实验采用蒽酮-硫酸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天麻炮制饮片中的天麻多糖含量,为天麻饮片炮制工艺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天麻药材增加临床效果奠定基础。
       1 仪器及试药
       UV-7200分光光度仪,葡萄糖标准品,原药材购于陕西略阳,经陕西中医学院王继涛老师鉴定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B.l的干燥块茎。按照不同方法自行炮制。本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8]
       2.1 天麻饮片的制作所用天麻均选大小一致者,洗净、干燥。
       2.1.1 鲜天麻饮片取新鲜天麻300 g,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切薄片,60℃烘干。粉碎过筛。
       2.1.2 真空冷冻干燥饮片取新鲜天麻300 g,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切薄片,置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 h。粉碎过筛。
       2.1.3 半润透切片称取按药典方法炮制后的天麻个字药材100 g,快速洗淋之后置于密闭容器内,隔1 h用喷壶喷洒加水10 ml,共加水50 ml,并不时翻动,浸润5 h至药材半透后取出,切片,于60℃下烘干。粉碎过筛。
       2.1.4 润透切片称取按药典方法炮制后的天麻个字药材100 g,喷洒加水约40 ml,并不时翻动,浸润24 h至药材完全润透后取出,切片,干燥。粉碎过筛。
       2.1.5 蒸制切片称取按药典方法炮制后的天麻个字药材100 g,快速洗淋之后置于己圆气的蒸锅中隔水蒸10 min (药材软硬适宜切片),取出,稍晾,切片,干燥。粉碎过筛。
       2.2 天麻多糖的含量测定
       2.2.1 标准曲线的制作[9]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称取烘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标准品100 mg,溶于100 ml容量瓶中,配成1 mg·ml-1的标准溶液。分别取1 mg·ml-1的标准葡萄糖溶液0,1,2,3,4,5,6 ml,用蒸馏水定容至50 ml后,各取1 ml于具塞试管中,再分别加入4 ml 0.2%蒽酮-硫酸试剂(冰水浴中),各管加完后,一起浸入沸水浴中10 min,取出用自来水冷却,在620 nm处测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葡萄糖质量浓度C(mg/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1),得到回归方程: A=0.006 8X-0.008 9 ,R2=0.999 0。图1 葡萄糖质量浓度测定标曲线
       2.2.2 方法学考察
       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份,各1.0 ml,分别置10 ml具塞干燥试管中,照线性关系考察项下方法,自“各取1 ml于具塞试管中”起依法操作,测定吸收度,结果分别为0.521,0.527,0.521,0.523,0.50, RSD为1.4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稳定性实验:精密吸取含量测定项下同一备用供试品溶液1.0 ml,分别置10 ml具塞干燥试管中,照线性关系考察项下方法,自“各取1 ml于具塞试管中”起依法操作,测定吸光度。在室温下每隔0.5 h测定1次,连续2 h,考察其稳定性。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供试液在2 h内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显色稳定,测定结果依次为0.362,0.365,0.373,0.363,0.378,RSD为1.90%,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h内稳定性良好。
       加样回收实验:精密称取蒸制切片样品1 g,平行5份;另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94.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精密量取上述无水葡萄糖溶液10 ml,分别加入上述5份样品中,按拟订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同法操作,测定其吸收度,分别为0.421,0.417,0.413,0.428,0.422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3.4%。
       2.2.3 各饮片多糖含量测定[10,11]取60℃减压干燥4 h的各样品细粉约0.25 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石油醚(60~90℃)150 ml。水浴中回流1 h,趁热抽滤,残渣用热石油醚(60~90℃)涤3次,每次10 ml,将残渣及滤纸置烧瓶中,加10%乙醇200 ml沸水浴中加热回流1 h,趁热抽滤,残渣及滤纸置烧瓶用热10%乙醇洗涤4次,每次10 ml ,合并滤液与洗液,放冷,转移至250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 ml,置10 ml具塞干燥试管中,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水至2.0 ml起,依法侧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含无水葡萄糖的重量(mg),计算,即得。
       2.2.4 结果不同炮制品中的天麻多糖含量明显低于生品饮片。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1 天麻炮制品吸光度测定结果表2 天麻炮制品种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4 讨论
       蒽酮-浓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实验中先用石油醚(60~90℃)提取以除去树脂等干扰性成分。再用低浓度醇提取多糖类成分,反应中,量取应精确,温度及反应时间也应精确控制。
       对于植物多糖常规采用水煎煮法提取,但是实验中发现用水提取天麻多糖时,极易出现严重的树脂化问题。改用低浓度醇为提取溶剂于较低温度下提取可以更有效地提取出天麻多糖,且可以改善水煎煮提取天麻多糖时,树脂化的问题。
       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鲜切法优于传统炮制方法,以真空冷冻干燥制成的饮片中多糖含量最高,润透切片的最低。天麻多糖亦是天麻活性部位之一,因此作者认为天麻饮片加工炮制过程中,应将天麻素含量与天麻多糖的含量都要考虑,虽然鲜切天麻饮片天麻多糖含量均高于传统加工炮制饮片,但对于工业应用来讲新鲜药材的运输、储存均存在一定问题,应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相结合,改进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工艺,进一步保证药材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9.
       
       [2] 胡德坤,沈业寿.天麻多糖GEP-2对BCG+LPS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 10:912.
       
       [3] 缪化春,沈业寿.天麻多糖的降血压作用[J].高血压杂志,2006,7(14): 531.
       
       [4] 鲍 宁.天麻多糖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6:5.
       
       [5] 孔小卫,柳听义,关 键.天麻多糖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9(2):95.
       
       [6] 汪鋆植,容 辉,段和平.天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2:112.
       
       [7] 朱丽玲,王建陵,吴 彻,等.天麻多糖在小鼠体内诱生干扰素的研究[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4:37.
       
       [8] 周 霞,万 军,李祖伦,等.天麻炮制的历史沿革[D].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9.
       
       [9] 朱晓霞,罗学刚.天麻多糖水提及脱蛋白工艺优化[J]. 中药材, 2007,30(6):724.
       
       [10] 朱晓霞,罗学刚,天麻多糖提取工艺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06.
       
       [11] 刘玉潭,梁 华,蔡永萍,等.天麻多糖提取纯化方法及性质的初步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 2007,16(4):49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