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研究
作者:孙凤霞,张姝媛,王宪波*, 石小红,沈 冰,兰梦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所、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北京 10001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以高脂饲料造模,造模12周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模型对照组(10只)与治疗组(10只)。预防组和治疗组均给予清肝化痰活血中药干预。分别观察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血清ALT、AST的影响。 结果造模12周时,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正常,没有脂肪变性和炎症发生;模型组大鼠均发生重度肝脏脂变及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炎症,而预防组大鼠肝脏的脂变程度和炎症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有上升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下降(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治疗组ALT、AST活性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肝脏脂肪过度沉积,改善肝功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肝组织炎症。
       【关键词】  清肝化痰活血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酒精性因素以外多病因引起的肝内大泡性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是指继发于NAFLD,合并肝脂肪变性与炎症的一种疾病。日益增多的资料表明,NAFLD患病率逐年增加,趋于超过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1]。对于NASH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长期的临床经验表明中药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有一定疗效。为进一步验证此法的疗效,特设计本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清肝化痰活血方药物组成 茵陈蒿18 g,栀子 10 g,大黄6 g,决明子15 g,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5 g,丹参15 g,郁金10 g。
       1.2 动物 SD 雄性大鼠,52只,体质量140~16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07-0001]。
       2 方法
       2.1 分组52只雄性大鼠正常喂养1周后,自造模之日起,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其他组造模12周模型制备成功后,先随机取预防组、模型组大鼠各10只与同期正常对照大鼠6只,获取血清及肝组织标本。再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模型对照组(10只)与治疗组(10只)。
       2.2 动物模型制备[2]正常对照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生理盐水灌胃12周;模型组、预防组予高脂饲料(即基础饲料+100 g·L-1猪油+20g·L-1胆固醇)喂养;自由饮水。
       2.3 给药预防组自造模之日起开始给药,模型组在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正常饮食,治疗组与预防组均采用经口灌胃给药,清肝化痰活血方浓缩煎剂。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按10 ml/kg鼠重灌服生理盐水,清肝化痰活血方组按0.19 g/kg体质量,1次/d,共12周。用药组大鼠的用药量相当于60 kg成人剂量的10倍。
       2.4 标本采集造模12周模型制备成功后,取预防组、模型组大鼠各10只与同期正常对照大鼠6只,获取血清及肝组织标本。再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灌胃给药4周后,取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各10只和同期正常对照大鼠6只,获取血清及肝组织标本。
       2.5 观察指标
       2.5.1 肝湿重、体质量、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
       2.5.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5.3 肝组织HE染色镜检肝组织经磷酸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评估肝脂肪变性程度及炎症程度分级。评估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颁布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中的“组织病理学诊断”[3]。
       2.6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各组间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大鼠肝湿重、体质量、肝指数变化
       3.1.1 12周造模结束时各组大鼠肝湿重、体质量、肝指数见表1。 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12周造模结束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P<0.05)、肝湿重、肝指数(肝湿重/体质量×100%)均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预防组的体质量呈增加趋势,但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肝湿重、肝指数显著增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体重、肝重均明显降低(P<0.05),肝指数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表1 12周造模结束时,各组大鼠体质量、肝重、肝指数比较
       3.1.2 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肝重、肝指数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体质量均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肝脏重量显著降低(P<0.05);肝指数降低,但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
       3.2 大鼠肝脏病理变化
       3.2.1 肝组织肉眼观察 正常组大鼠肝脏形态正常,肝脏为红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实验结束时无1例出现异常;模型组高脂喂养12 周后,大鼠肝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明显增加,切面油腻,边缘钝,表面粗糙呈现黄褐色;预防组肝脏明显增大,肝脏重量增加,肝脏呈现较淡黄褐色,但是表面光滑;治疗组肝脏肉眼所见,肝脏体积增大,呈现砖红色,表面光滑,但比模型组大鼠肝脏体积偏小。表2 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大鼠体质量、肝重、肝指数比较
       3.2.2 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评估 12周造模结束时,正常组大鼠肝细胞无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细胞普遍发生脂肪变性,肝细胞肿大变圆,胞浆疏松,内含大的脂肪滴,有的将细胞核挤压向胞膜;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预防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1)。见表3。表3 12周模型制备结束是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比较但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减轻(P<0.01)。见表4。表4 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比较
       3.2.3 肝脏炎症程度分级正常对照组无炎细胞浸润,无气球样肝细胞及点灶状坏死。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汇管区可见炎细胞浸润,腺泡3带广泛的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明显,炎症分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预防组腺泡3带呈现少数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散在或无点灶状坏死,可见到少量炎细胞浸润,炎症分级低于模型组,统计学处理差异(P<0.05)。见表5。表5 12周模型制备结束时各组肝脏炎症程度的比较治疗组的炎症分级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见表6。
       3.3 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造模12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有上升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血脂明显升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下降(P<0.05)。见表7。表6 4周治疗结束时模型治疗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肝脏炎症程度的比较表7 造模12周时各组血清ALT、AST、CHO的比较4周治疗结束时,模型对照组ALT、AST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ALT、AST活性较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有显著下降(P<0.05),3组间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见表8。表8 治疗4周时各组血清ALT、AST、CHO的比较   肝小叶基本正常,中央为中央静脉,视野中央可见中央静脉。Ⅰ区周围小泡及大泡脂肪变,汇管区未见扩大。超过75%,小叶内可未见炎细胞浸润及脂肪变。见多量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点灶坏死图1 正常组 图2 模型组汇管区周围可见小泡性脂肪变,视野中央为中央静脉,约占10%,汇管区及小叶内Ⅰ区周围可见小泡性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变性。约占40%。汇管区及小叶内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 图3 模型治疗组图4 预防组
       4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病因是由于热量摄入过多,身体过于肥胖所致,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模与此机理一致[3]。从实验结果看模型组体重、肝重、肝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肝组织病理看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呈黄褐色,肝细胞普遍发生中至重度脂肪变性,炎症活动度分级显著增高,提示造模成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单纯脂肪肝阶段一般病情没有进展,但一旦进入炎症阶段(NASH),就可能激发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4]。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积聚、胁痛、痰湿”等范畴,病位在肝,包括其经,涉及脾胃。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肥胖,或感受湿热疫毒,以及情致失调等均可引发本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热痰瘀相互胶结,痹阻于肝脏脉络是脂肪肝病机演变的基本规律[5]。临床经验及文献报告表明单纯性脂肪肝给予化痰活血药物每能收到良好效果[6,7],而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如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及肝活检有炎症改变)则需要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药物。清肝化痰活血方是我们临床用于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方剂,由茵陈蒿汤合二陈汤加减化载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活血的功效。 从实验结果“3.1.1”可以看出,采用清肝化痰活血方灌胃的预防组大鼠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肝重及肝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提示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防止肥胖、防止脂肪组织在肝脏的过渡沉积有效。从实验结果“3.1.2”可以看出治疗组大鼠平均肝重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提示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已经发生脂肪变的肝脏有减少脂肪沉积的作用,从实验结果“3.2”可以看出,中药预防组肝脏脂肪变性的程度及炎症程度明显好于模型组;治疗组肝脏脂肪变性的程度和炎症分级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说明清肝化痰活血方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改善炎症方面有较好疗效。血清转氨酶包括ALT和AST,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是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内含量很低,当肝脏细胞受损伤,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亢进时,其活性迅速增加。NASH患者转氨酶通常为轻度升高,并以ALT升高为主[8]。实验结果“3.3”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血清ALT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其ALT、AST活性有显著下降(P<0.05)。说明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肥胖、防止肝脏脂肪过度沉积,改善肝功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肝组织炎症。
       【参考文献】
           [1] 曾民德.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9.
       
       [2] 范建高,钟 岚,王国良,等.枯否氏细胞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1):16.
       
       [3]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J].肝脏,2006,11:68.
       
       [4] 田培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学报,2006,27(B09):46.
       
       [5] 叶 放,赵文霞.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1):60.
       
       [6] 施军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J].药品评价,2007,4(2):93.
       
       [7] 杨晋原,康 永.活血降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2):114.
       
       [8]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