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生境和地理分布研究
作者:杨碧仙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对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生境v和地理分布的总结,并对五加科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为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五加科; 药用植物; 生境; 地理分布
五加科(Araliaceae)是种子植物中比较古老和原始的科,主要分布于两半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全科有80属,九百余种,我国共有22属,一百六十余种。五加科是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科,其中如人参、三七、五加皮、楤木、通脱木、食用土当归是比较著名的药材,另外像鹅掌柴、刺五加、五叶参、常春藤等又是民间、民族常用的中草药[1]。五加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西南地区该科植物属种数丰富,是五加科植物的主要产地。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斜坡面,境内以喀斯特山原、山地为主,又有丘陵、河谷坝地等,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上属于带有过渡性质的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在全省范围内变化多[2,3]。这些生态环境的特征使贵州省成为生物相对富集的地区,植物多样性复杂而丰厚,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在开展五加科(Araliaceae)鹅掌柴属Schefflera J. R. et G. Forst.的药用植物研究中,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的了解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状况,通过查阅标本、实地线路调查及文献整理,明确了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现状,现就黔产五加科药用植物的生境和地理分布进行如下分析,以期为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后续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药用价值及其应用现状
贵州五加科植物共有16属67种( 包括16变种,3个引入栽培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五加科植物非常丰富,有16属56种(包括13变种,3个引入栽培种)[4~6]。五加科药用植物临床入药部位的选择非常丰富,不同植物分别可以选择根、根茎、根皮、茎、茎皮、茎髓、叶、花、果实等入药。根据我们既往对贵州民族、民间用药的调研并参阅文献记载,发现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祛风除湿止痛,二是清热解毒利尿,三是活血祛瘀消肿,四是补虚健脾。这些药用植物不仅是贵州民间、民族的常用中草药,而且部分品种已作为中药、民族药制剂的原料,如常春藤属Hedera L.植物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的新鲜或干燥藤茎作药材三角风使用,是贵州苗药制剂复方伸筋胶囊、清痹通络药酒的主药,使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的生境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以木本植物为主,多为灌木或乔木,少有草本植物。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山谷密林、山坡旷地、灌木丛、林缘、溪、沟、路旁。多数为散在林中生长。乔木和灌木植物有48种,占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种类的86%,多年生草本植物有8种,占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种类的14%。植物体大、中、小型植物均有,如落叶乔木刺楸树高可长至30 m,一般多为小乔木或灌木,草本植物高约60~80cm,如珠子参Panax japonicum C. A. Mey. var. major (Burk.) C. Y. Wu et K. M. Feng。个别植物为攀援生长,一般攀援于林上或岩石处,如常青藤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表1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属、种统计(略)
3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
3.1 垂直分布情况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个别种类从海拔200 m开始分布,如短毛五加,少数种类如蜀五加、珠子参、黑果土当归在海拔2 000 m以上开始分布。多数植物种类从海拔300 m开始有分布,分布在海拔300~1 000 m的五加科药用植物种类有35种,占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总数的66%,分布在1 000~2 000 m的种类有39种,占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总数的74%。分布线海拔高度差在500 m以下的植物种类16种,有球序鹅掌柴、蜀五加、黄毛楤木、假通草、星毛鸭脚木等,分布线海拔高度差在500~1 000 m的植物种类有23种,有短毛五加、虎刺楤木、白背叶楤木、刺通草、穗序鹅掌柴、头序楤木、通脱木、罗伞、棘茎楤木、锈毛掌叶树、树参、掌叶梁王茶等,分布线海拔高度差在1 000 m以上的植物种类有14种,有刺楸、毛叶楤木、常春藤、短梗大参、异叶梁王茶、五加、竹节参、粗叶藤五加等。
3.2 水平分布情况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有20种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如通脱木、假通草、锈毛掌叶树、穗序鹅掌柴、短序鹅掌柴、球序鹅掌柴、树参、常春藤、刺楸、异叶梁王茶、五加、白簕、刚毛白簕、罗伞、长梗罗伞、短梗大参、虎刺楤木、楤木、毛叶楤木、头序楤木等。主要分布于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的种类有刺通草、星毛鸭脚木、红河鹅掌柴、密脉鹅掌柴、鹅掌柴、中华鹅掌柴、白背叶鹅掌柴、短毛五加、糙毛五加 、栎叶罗伞、三叶罗伞、短梗大参、黄毛楤木、白背叶楤木、波缘楤木、华幌伞枫、湖北楤木、食用土当归等18种,分布于黔中(安顺、贵阳)、黔西、黔北地区的种类有棘茎楤木、黑果土当归、竹节参、狭叶竹节参、珠子参、羽叶三七、锈毛五叶参、粗叶藤五加等8种。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五加科药用植物蕴藏丰富,计有五加科药用植物22种,其中蜀五加Acanthopanax setchuenensis Harms ex Diels仅见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藤五加Acanthopanax leucorrhizus (Oliv.) Harms仅见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通过对五加科药用植物在贵州的水平分布调查,我们发现贵州省南部地区五加科药用植物较其他地区分布种类较多。
4 小结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以木本植物居多,常为灌木或小乔木,少有草本植物。多数植物散在山谷密林、灌木丛、林缘、溪沟旁生长。
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大多数分布在海拔500~2 000 m的密林中。有的种类海拔高度分布区域小,如蜀五加仅在梵净山海拔2 400 m处有分布,黑果土当归在威宁海拔2 400~2 550 m处有分布,栎叶罗伞也只在独山、荔波海拔700 m处有分布,华幌伞枫在荔波海拔460 m处分布,绣毛五叶参在雷公山、赫章海拔1 700 m有分布。其中,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种类以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较为丰富,共计有五加科药用植物22种,而且还有一些物种只在这两个区域有分布。其次,贵州省南部地区五加科药用植物较省内其他地区种类较多,分布较广。这是由于贵州五加科植物多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理成分,而贵州省南部地区较省内其他地区相对而言气候较为温暖,沟河众多,植被保存完好,适宜植物的生长。
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种类较多,民间药用历史较为久远。在《中国药典》收载的贵州五加科药用植物中有五加皮(为贵州苗族、仡佬族、布依族传统用药)、通草(为贵州苗族、水族传统用药)[7],收录于《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的品种有常春藤(药材名:三角风,为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传统用药)、刺楸(药材名:海桐皮,为贵州苗族、水族传统用药)、白簕与刚毛白簕(药材名:刺三加,为贵州苗族、侗族传统用药)、楤木(为贵州苗族、侗族传统用药)、食用土当归(药材名:九眼独活,为贵州苗族、侗族传统用药)[6],其余品种均为贵州民族民间习用草药。
调查发现,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的五加科药用植物面临野生资源被破坏的状况,尤其是部分分布地域狭窄且具有良好药效的物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例如珠子参目前已很难采集到野生品种,因此对五加科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建议首先要加大对五加科药用植物适生森林植被的保护,保障其基本生存环境;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对资源量较大的物种如白簕、通脱木、刺楸、楤木等,要加大其基础药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对珍稀濒危物种如竹节参、狭叶竹节参、珠子参等,要加大保护力度,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库,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珍稀濒危物种的引种栽培研究。
通过实地线路调研、标本查阅、资料检索,本文对贵州省五加科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地理分布状况进行了总结,为利用黔产五加科药用植物资源及种植养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
[2]王孜昌,王宏艳.贵州省气候特点与植被分布规律简介[J].贵州林业科技,2002,30(4):47.
[3]容丽,杨龙. 贵州的生物多样性与喀斯特环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1.
[4]张秀实. 贵州植物志,第四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293.
[5]何顺志,徐云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484.
[6]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6,21,229,234,392.
[7]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