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宋代文献《全婴方论》初考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全婴方论》又称《全婴方》,系宋代医学家郑端友所著。《宋史•艺文志》未载,至《明史•经籍志》始有“《全婴方》四册”之记载。
       本书在元明两代,特别是明代颇为流行,很多医学著作,如曾世荣《活幼心书》、刘宗厚《玉机微义》、王銮《幼科类萃》、方广《丹溪心法附余》、王纶《明医杂著》、《小儿药证直诀》薛己注、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幼科准绳》等皆引用了郑氏《全婴方》的有关内容。
       本书自明代以后亡佚,故《四库全书总目》等清代目录专书,及《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现代目录专书,均无记载。
       据日本学者报道《全婴方论》宋刻残本在日本发现,日本同道还对此书进行了考证和修整,这对保存和整理我国珍贵医学遗产诚为一件幸事。
       据涩江全善《经籍访古志补遗》称:“《全婴方论》二十三卷,每半版十一行,行二十字,约略高六寸,幅四寸一、二分。柳禰先生跋曰:此书枣本,西京太医博士福进榕亭所藏也。己卯闰月缮写以被贻焉。来书称,其版式类乎宋刻,而缺第一、第二两卷,故不详成于何人手,页面书墨有‘宋郑端友著,端友,淳佑中人也’ 字,是亦不知何据。余复曰:此语出于《医学源流》,而观末卷所记常所治病有‘绍兴庚戍’、‘乾道壬午’文,则知端友为高、孝两朝间人,而称淳佑,当系淳熙讹字,其为宋刻不容疑。李濒湖《本草纲目》又载其方,而后流传遂晦,医家莫并其目而知者。余阅其方论,援证赅备,间述新见,与刘方明《幼幼新书》足以骈行,则是不唯罕观之秘册,抑亦小方脉不可少之书也。”对《全婴方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及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皆有类似记载。
       现从各家著作中择录部分方论,以窥其一斑。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郑端友曰:医门一业,慈爱为先,尝存救治之心,方集古贤之行。近世医者,诊察诸疾,未言理疗,訾毁前医,不量病有浅深,效有迟速,亦有阴虚阳实,翕合转移,初无定论,惟务妨贤嫉能,利己害人,惊虐病家,意图厚赂,尤见不仁之心,甚矣。昔神宗时,钱仲阳为医有声。皇子仪国公病瘛疭,国医莫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褒谕,问黄土何以愈斯疾,乙对以土胜水,木得其水,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上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一旦超然,众医之表,岂不贵哉,学者能以仲阳之心为心则善矣。”郑氏严厉批评了当时医界的不良习气,极力赞扬钱仲阳的高超技能和高尚的医德,并号召医家们向钱乙学习。此亦可见郑氏道德品质之高尚。
       明•刘宗厚《玉机微义》:“《全婴方》曰:凡身体壮热,耳轮、鼻尖及手足梢俱冷,忽发搐者,此非惊,是痘搐也。夫惊搐有阴阳两证,阴者拇指在内,阳者拇指在外,阳拳者顺,阴拳者逆也。凡目鲜目眨,目白目青,目斜目斗,目转目瞪,声焦声嗄,声颤声轻,咂口弄舌,卷舌露筋,嘘气哽气,噎气撮唇,噎乳噎食,忽然定睛,吐涎吐沫,拘项仰身,摇头擦面,藏头畏明,手挛手颤,脚弯不伸,忽撩忽乱,恍惚精神,失张失志,睡眠不宁,睡不喜笑,困嘎齿龈,心烦烦热,啼器咬人,面脸鼻色,或红或青,伸舒有力,微微作声,有以上证候,惊搐先证也。预防之驱风膏、琥珀散,更择对症药。”郑氏对小儿惊搐的先兆证候描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详而且细。
       明•王銮《幼科类萃》:“《全婴方》云:夫婴儿未能言,有疾固难知也,唯察形色而已。盖形色有五色应五脏,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脏,肝、心、脾、肺、肾。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是五脏所主,人蕴其内必形其外,故小儿有病先见于面部也。如形病不相应者,更切脉听声。”又:“《全婴方》云: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青色主身热拘急,肝热生风;青黑色主惊悸腹痛;浅赤色主潮热,夜间发,日中歇,唇红焦燥,脉必紧数。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浅色者潮热,或大便坚而气粗壅嗽;青白色主咳嗽恶心;青色主风入肺,时时咳嗽;青黑色主惊风欲发,或肚疼盘肠内吊。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上炎,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赤色主心经有风热,心燥惊悸,睡卧不安;青黑色主心中有邪,惊风腹疼,手足瘛疭而啼叫;青黑甚至心腹痛;黄色主惊疳骨蒸热渴,皮毛干燥,夜多盗汗,头发焦黄。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季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赤色主身热,不思饮食;深黄色主小便不通,鼻孔干燥,气粗鼻衄,夜间多哭;淡白色主泄泻食不化;青色主吐乳,口鼻干燥,大小便不利;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赤色主热,膀胱与肾为表里,有热则水道不利,故小便癃闭。”
       明•王纶《明医杂著》:“《全婴方》云:“变蒸者,长气血。变者上气,蒸者发热也。轻则体热虚惊,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热脉乱、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后即吐口见,五日方愈;其候与伤寒类似,但以唇上白泡验之。亦有受胎气壮实,不热不惊,或无证候而暗变者。窃谓此证小儿所不能免,不必服药。古方以黑散子、紫丸子主之。非唯脏腑不能胜受,抑且反伤气血,慎之!慎之!余尝见一小儿至二变,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一粒,卒至不救,观此可验矣。若不热不惊,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盖受胎气壮实故也。”
       “变蒸”之说,后世医家见解不一,郑氏对“变蒸”的认识确较前人有所发展,并提出了“暗变”之说。应该注意的是,“重者与伤寒类似”,如果分辨不清,把疾病所出现的发热腹疼、呕吐等证候误认为变蒸的过程,不及时处理,便会造成不良后果。
       明•方广《丹溪心法附余》记载了《全婴方》中的一些方剂,现择4首如下。
       一、驱风膏:治小儿肝风,筋脉拘急,面赤目青,眼惊搐连及胎风。
       辰砂、蝎尾(炒)、当归、草丸胆、川芎、小栀子、川大黄羌活防风(去芦)、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入麝香少许,炼砂糖丸如鸡头子大,三岁一丸,薄荷竹叶蜜汤化下。
       二、六神丸:治小儿疳气消瘦、脏腑怯弱,泄泻虚滑,乳食减少,心腹胀满。
       木香肉豆蔻(面裹煨)‘诃子(炮,去核)’使君子(炮,去皮)丁香各半两,芦荟一两。
       上为末,枣肉和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方广按:疳本湿热,宜用苦寒药,今此方用苦温药何也?殊不知疳久泄泻虚滑则为湿寒,宜用苦温药。《本草》云:“苦寒去湿热,苦温去湿寒”是也。
       三、黄龙丸:治小儿中暑吐泻冒闷,烦渴昏迷,身热有痰。
       半夏二两,白茯苓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生姜汁煮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煎生姜灯芯汤送下,量大小加减丸数。
       四、流金丸:治小儿咳嗽痰盛。
       半夏(制)、朱砂雄黄各一钱、白矾枯二钱、寒水石(煅)六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生姜汤下,每服二十丸,量大小加减丸数。
       观以上4首方剂,可以初步看出《全婴方》中处方遣药,辨证细腻,配伍严谨,颇具小方脉之特色。
       郑氏关于“五软”的论述,发展了钱乙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尊崇。明•薛己注《小儿药证直诀》云:“《全婴方》云:头、项、手、足、身软,谓之五软,皆胎禀肾气之怯弱也。”至今言“五迟五软”者,亦皆以先天肾气不足为主。
       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虽然渊源甚早,如《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妇人婴儿方》十九卷,但均已亡佚,直到宋代始有专著流传。一般而论,对儿科学影响最大的文献著作,应首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郑氏《全婴方论》是继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之后出现的宋代儿科文献。从以上所辑部分方论,可以初步看出,《全婴方论》上宗《黄帝内经》之经旨,下效《小儿药证直诀》之理法,又结合郑氏自身的经验及当时的学术思想。日本人涩江全善《经籍访古志补遗》称:该书“援证赅备,简述新见,与刘方明《幼幼新书》足以骈行,则不唯罕觏之秘册,抑亦小方脉不可少之书也。”诚非虚谈。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