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兰室秘藏》临床治疗精要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陈文松、呼素华
        1.江汉大学卫生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161 2.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00078
        李杲生平著述很多,据史料记载不下l0余种,但多散佚。现存的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等。《兰室秘藏》是其代表作之一,与《脾胃论》一起。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中医临床、研究脾胃学说的必读之书。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许多方剂为作者独刨,不但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对后世中医临床选方用药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初刊于公元1276年,是其弟子罗天益在李杲卒后25年刊行的。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此书为李东垣临终时交付罗天益的。故此,书名当为罗天益在刊行时所加。全书共三卷,分21门。每门之下,先有总论,其内容是以证候为主。详论各证候的病源和治疗原则,后载各种处方。因此,本书性质类似现在的证候治疗学,是李杲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充分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内科病的饮食劳倦所伤、脾胃虚损、中满腹胀、胃脘痛、心腹痞、酒伤、消渴病、头痛、呕吐、腰痛、大便燥结、小便淋闭、泻痢、自汗;五官科的眼内障、口齿;妇科的经闭不行、经漏不止;儿科的惊证、癍疹;外科的痔漏;以及各种杂病均体现了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反映出他学有渊源、治有特点的思想体系。李杲的创新认识,历经七百余年的临床验证,其学术理论是成立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临床应用是广泛的。其临床治疗精要和特色,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甘温除大热法
        李杲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脾胃受伤,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从而出现“阴火炽盛”的热中病证。其临床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认为这种热中病证是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受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治疗这种内伤的热中病证,他认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为此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之目的。此法被后世称为“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方中黄芪用量最多。因肺主气,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故为主药;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补以人参甘草补脾胃元气。李果谓:“黄芪人参甘草三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白术燥湿健脾,亦可助黄芪补中益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又以当归和血调营,助参、芪益气养血。佐以陈皮行气和胃,醒脾调中,使芪、参补而不滞;用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本草纲目》曰:“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也”。少阳清气即风木春生之气,得柴胡之升发。则春生之气萌发;阳明中土为万物之本,阳明清气即长养之气,脾胃中土得升麻之升发。则长养之势向上不息。脾胃下陷之清阳可举,水谷精微亦不下流成湿,而上升于肺,以充养全身。全方补脾益气,升阳调中,使脾气健运,升降有序,气机畅达,阳气不得闷郁故身热自解。此乃李果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用意所在。
        本方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对久泻久痢中气下陷者。也有较好疗效。同时,对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舌淡、苔白等症,亦可用本方治疗。但应注意:李果用本方治发热,不是外感六淫所化之火热,而是脾胃气虚,水谷精微下流成湿,抑遏下焦阳气,不得升发,使之郁而生“热”。同时还要注意,此方本证是“始得之证”,即脾胃气虚,脾湿下流抑遏阳气的开始,症属不重;或此种发热,每因遇劳而发或加重;或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卫气固密,外邪乘虚而入,兼见外感发热。而对于阳虚或气虚的外感发热及血虚发热等,则不是本证的“发热”,故不能应用本方。临证时要掌握要点及拟方主旨。
        2 升阳散火法
        升阳散火法是针对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上行阳道,阴火反上乘,充斥于肌表而又不能发越之证。李果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原理,在甘温益气的基础上,配合辛散药,以发越被郁遏之火,治本而兼顾其标。这种治法,被称为“升阳散火法”,代表方是柴胡升麻汤。本方由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人参、炙甘草柴胡防风、生甘草组成。治疗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骨热,表热如火燎,扪之烙手。这种病证多因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所致。脾主肌肉,又主四肢,所以在形气不足、常畏风寒之时,又有燥热发于肌表,故见四肢发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等症。方用人参、炙甘草甘温益气;升麻柴胡葛根升引脾胃清气,使之上行阳道。亦能引甘温之气味上行,使元气充实腠理,阳气得卫外而为固。此为治其本;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等药,取其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李果认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可见其用药之奥妙。实际上此法即是升阳与和营两者的配合,成为辛甘温发散之剂,以发越脾土之郁遏,亦发越郁于肌表之燥热,使郁者伸而阴火散。同时佐以生甘草泻火而缓急迫,对燥热尤适宜。更加白芍人参,能补脾肺,合甘药能化阴敛阴,寓升于散,有制约调节之义,也是李果治疗此证不同于其他一般辛温解表的关键所在。
        书中尚有火郁汤等方,同属升阳散火法,但治之症状较轻者,其用药亦较轻灵,是法同而方异。
        3 补脾益一,升发元气法
        李果的学术观点是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他在《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其意是: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便由此而发生。因此,他在临床治疗中以“补益健胃,升发元气”为总则,抓住“脾胃”这个根本问题而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如书中“胃脘痛门”列举了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和麻黄豆蔻丸三方,均属祛寒理气之剂。用以治疗胃寒脘痛者。但三方证的具体病情不尽相同:草豆蔻丸证乃因秋冬寒凉复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能卫护其外,所以用草豆蔻吴茱萸益智仁等补中益气,成为补虚止痛、益肺祛寒之方。神圣复气汤证乃因“寒水来复,火土之雠”,即脾肾阳虚,寒水反盛,又有阴火上冲之错杂病情,所以用人参四逆配合益气升阳,又加甘寒除热药,成为脾肾肝三阴兼治之方。麻黄豆蔻丸证乃因中虚气滞,客寒犯胃,所以用麻黄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合而补中益气,是表里兼治之方。这些方药有一共同点,即顾护中气,是李杲有别于他人用药之处。
        又如“衄血吐血门”,李果认为,衄血者出于肺,咯唾血者出于肾,痰涎血者出于脾,呕血者出于胃。并有相应的治疗方药,如人参饮子益气敛阴,是引血归经之剂,为脾胃虚弱,气不摄血的治法。三黄补血汤甘辛温、微苦,是峻补其血之剂,为大失血后的将补方法。救脉汤为补中益气的变通方,治疗肺气劳伤,咳嗽吐血。黄芪芍药汤益气升阳,两调脾肺,是为衄血多而肺气虚寒者设法。以上各方从总体来说,对吐、衄血证,重视顾护脾胃,均有根本性意义。
        在其他各科的治疗中,李杲同样讲究补益脾胃升发元气,降纳阴火。如论述眼科病,用圆明内障升麻汤治“得之脾胃元气虚弱,心火与三焦俱盛,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心不得休息”所致的内障;用甘熟地黄丸治“血弱阴虚不能著心,致心火旺,阳火甚,瞳子散大。”在外科方面,以圣愈汤治“诸恶疮出血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以黄芪肉桂柴胡酒煎汤治“附骨痈,坚硬漫肿,不辨肉色,行部作痛,按之大痛。”在儿科方面,以黄芪汤治“由久泻,脾胃泻”之慢惊证。在妇科方面,用黄芪当归人参汤治“心气不足,脾胃虚弱”之经水暴漏;用益胃升阳汤治“经漏血脱”;用升阳举经汤治“经水不止”等等,均为补益脾胃,升发元气的常法。
        《兰室秘藏》是一部临床实验录,纵观全书内容,从临床实际出发,将所见之病一一记录在案,其对病因病机引经而叙,对治疗设定大法,且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各有治法,创制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治疗方剂,具有独特的见解。李杲的医学思想、学术观点和大家风范,其在理论上的创新和治疗上的特点,独树一帜,尤其是临证治病,明经、别脉、识证、处方,“不循故常”,效若桴鼓,值得敬仰与推崇。他基于临床实际,引经立论,谱写了中医学史上的光辉篇章。研读他的原著,要吸取他的学术思想,掌握经典方药,更要学习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