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不同煎煮方法对清金宁气汤中黄酮类成分的影响研究
作者:田树革,周晓英,刘宏炳,周铭心,高丽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清金宁气汤;,,黄芩苷;,,煎煮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方法对清金宁气汤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先采用HPD600型大孔树脂处理样品,以黄芩苷为对照品,在278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结果线性范围2.4~12 μg/ml,回归方程为C=0.016A+0.0001,r=0.999 2,平均回收率99.1%。结论不同煎煮方法的清金宁气汤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具有差异。
       关键词:清金宁气汤;  黄芩苷;  煎煮方法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ecocting Methods on Qingjinningqi Decoction on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TIAN Shuge, ZHOU Xiaoying, LIU Hongbing, ZHOU Mingxin, GAO L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choo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830054, China; College of Pharmac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830054, China;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83005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decocting methods of Qingjinningqi decoction on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MethodsHandle samples first with the absorbent resin of HPD600 model, contrast to baicalin, and determine absorption degree in 278 nm wavelengths. Results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had a good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 2.4~12μg , C=0.016A+0.000 1, r=0.999 2.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1%.ConclusionThere  is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of the different decocting methods of Qingjinningqi decoction.
       Key words:Qingjinnningqi decoction;  Baicalin.;  Methods of decocting 
   
  清金宁气汤以清透郁热、疏畅气血、化痰养阴、益气扶正治法为主。根据新疆地域气候变化明显、干燥等特点,提出清金宁气汤治疗外感咳嗽,其具有清热、祛痰、止咳、平喘之综合功效。经过十余年上千例患者使用,治疗该类病人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尤其是以小儿、老年人久治不愈者疗效更加明显。大孔吸附树脂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精制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广为应用,是提取精制中草药中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其组方进行了多次的筛选,根据方中8味药性质的不同,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紫外光谱法考察不同的煎煮方法对方中黄芩等中药中所含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剂型的改进提供基础研究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S54 UV-Vis Spectraphotometer 54,S54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据处理软件包(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YOKO-SY紫外线分析摄影仪(武汉药科新技术开发公司),BS110S电子天平(sartorius德国产),YOKO-BD薄层电动点样仪(武汉药科新技术开发公司)。
       1.2  试剂与药材HPD-600大孔吸附树脂(河北沧州宝恩化工有限公司),其它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黄芩、甘草、新贝母等药材(于200303购于新疆乌鲁木齐参茸药业公司,主管药师石春新鉴定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所载品种,黄芩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751-200111),所用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处方与煎制方法
       1.3.1  处方取炙麻黄、新贝母、炙甘草、黄芩等8味中药为清金宁气汤的实验处方。
       1.3.2  分煎按实验处方剂量取药材分为两部分,即麻黄和新贝母为一组,其它6味为一组,加10倍量水,浸泡20 min,煎沸后改文火慢煎30 min,第2煎加4倍量水,煎沸 30 min,煎液趁热过滤,自然滴尽,将两次煎液合并,浓缩至40 ml左右,放至室温后,将两组分煎液合并成清金宁气汤,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备用。
       1.3.3  合煎按实验处方剂量取药材加水煎煮两次,其加水量与分煎的总量一致,煎煮方法和时间与分煎相同,得清金宁气汤合煎汤液定容备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15.0 mg,以乙醇溶解,定容至25 ml,每毫升相当于0.6 mg。
       2.2  供试液的制备取分煎、分煎清金宁气汤各2.0 ml,通过处理好的HPD600型大孔吸附树脂,先以蒸馏水洗涤至molish反应为阴性即紫色环不出现,然后以无水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出液,定容至50 ml,作为供试品溶液。
       2.3  测定波长的选择取对照品、分煎、合煎供试液适量,在200~400 nm紫外区扫描,黄芩苷在278 nm处有最大吸收峰。结果见图1。
       1.分煎    2.合煎    3.黄芩苷
       图1  分煎、合煎及黄芩苷的紫外光谱图(略)
       2.4  标准曲线制备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4 ml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0 ml,分别精密吸取1.0,2.0,3.0,4.0,5.0 ml用无水乙醇稀释定容于10ml距塞试管,在278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结果表明,在2.4~12 μg/ml范围内吸收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C=0.016A+0.000 1,r=0.999 2。
       2.5  样品测定取分煎与合煎供试液各1.0 ml 5份,无水乙醇稀释至10 ml,在278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分煎与合煎清金宁气汤中总黄酮成分含量比较(略)
       *为每克汤剂中含量
       2.6  稳定性实验取分煎样品溶液0.4 ml于10 ml容量瓶中,在紫外分光光度计工作模式项下选择时间扫描。扫描参数为:测量方式:吸光度(A);绘图方式:重叠;间隔时间:3.6s;扫描波长:278 nm;扫描时间:3 600 s;纵坐标范围:从0.0A~1.0A,样品在60 min内稳定性良好。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分煎样品溶液0.2 ml分别与0.5,1.0,1.5 ml稀释后黄芩苷标准溶液混合,用无水乙醇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按“2.2.4”项下操作,平行测定5次,得平均回收率为99.1%,RSD=1.75%,结果见表2。
       表2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略)
         3  讨论
       3.1  清金宁气汤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利用HPD600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初步分离富集,可以除去极性较大的无机盐、氨基酸、糖类等[1],洗脱剂的转换是该实验的关键之一,对实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3.2  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出现在240~280 nm之间[1],通过对原煎液与过柱后液体进行紫外比较,两者均在278 nm处有较强吸收,而甘草等所含的三萜类成分在此波长处吸收几近为为0[2],对实验的结果无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测定波长定为278 nm。
       3.3  清金宁气汤中炙麻黄、新贝母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炙甘草、黄芩、桑白皮等所含的黄酮类、皂苷等成分具有羧基、酚羟基等官能团,具有一定的酸性,混合煎煮药材之间势必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复方仅考察单味药材的含量是不全面的。传统的汤剂未经过多步的分离、纯化,以混悬剂的形式进入人体,在胃部酸性环境、各种酶的存在下,继续发生存在形式的改变,所以复方中真正起效的物质基础要综合分析,这样在剂型的改变时才能合理设计,保持和充分发挥汤剂特有的疗效。
       3.4  清金宁气汤分煎与合煎相比较,从实验数据可得出,分煎剂与合煎剂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以分煎剂的含量略高,初步认为清金宁气汤可以分煎,至于其他成分的变化,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8.
       [2]  陈德昌.中药化学对照品工作手册 [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5.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