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的性状与显微鉴别比较研究
作者:蓝祖栽1,宁小清2,谈远锋2,凌征柱1, 陈庆淑2    
作者单位:(1.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广西 南宁 530023; 2.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为鉴别豆科植物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方法对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根、茎、叶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均有明显区别,其中以叶的区别最为显著。结论两者的特征具有鉴别意义,可为山豆根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山豆根; 越南槐; 多叶越南槐; 性状特征; 显微特征
       药材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我国主产地在广西、云南等地。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1]。多叶越南槐S. tonkinensis Gagnep. var. polyphylla S. Z. Huang et Z. C. Zhou是越南槐的新变种,其根及根茎在产区作山豆根收购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2],暂未被列入《中国药典》,但《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将其并入山豆根药材使用[3]。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的根及根茎主要成分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两者的根、茎、枝进行主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部位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无明显差异;以根含量最高,茎次之,枝含量最低,分别为1.86%,0.47%,0.1%以下[4,5]。
       由于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地域分布有限,经多年采挖,野生资源已急剧减少,但市场需求却不断增加,药材价格逐年上扬,因此市售山豆根药材常出现掺杂掺假现象。为了保证山豆根药材在临床上用药安全、准确和有效,有必要对越南槐和多叶越南槐进行鉴别比较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采自广西药用植物园,经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和多叶越南槐S.tonkinensis Gagnep.var.polyphylla S.Z.Huang et Z.C.Zhou的原植物。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德国micromHM355S型全自动石蜡切片机,Motic成像显微系统。
       试剂:水合氯醛、稀甘油等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项下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方法进行[1]。
       2.1 性状鉴别
       2.1.1 越南槐
       根:长圆柱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短不等,须根多,细长,弯曲。表面棕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向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或黄白色,木部浅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茎:圆柱形,表面绿黄色,节间两端的一侧或两侧各具一条长短不一的纵棱。断面绿白色,中央空洞或半透明的髓层片薄膜。嫩茎密被柔毛,老茎被稀疏柔毛。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豆腥气,味苦甘。
       叶 :小叶9~17片,对生,革质,较易碎。完整小叶片向下表面卷曲,展开呈长卵形、长披针形,长1~3 cm ,宽0.5~1 cm,全缘,叶基钝圆,叶端急尖,上表面灰绿色 ,被稀疏柔毛或无毛,下表面浅灰绿色,密被灰白色长柔毛,网脉于下表面显著凸起。气清香,味微苦甘。
       2.1.2 多叶越南槐多叶越南槐根、茎和越南槐极相似,而叶的区别较明显,与越南槐的比较区别见表1。
       表1 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性状特征区别点
       部位越南槐 多叶越南槐根须根多须根少。 茎表面绿黄色, 嫩茎密被柔毛表面偏深绿色,嫩茎被较密柔毛叶具小叶9~17片,小叶片较大、具小叶25~39片。小叶片较小,矩长披长卵形、 长1~3cm ,宽0.5~1cm针形,圆形、长椭圆形,长0.5~2cm,叶基圆钝,叶端急尖,宽0.2~0.8cm。叶基钝圆,叶端钝尖,上表面微被柔毛,下表面密被长柔毛。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
       2.2 显微特征对比
       2.2.1 根横切面
       越南槐 (4 mm) :①木栓层由8~12列排列紧密的类长方形细胞构成;②皮部窄,有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皮部外侧可见草酸钙方晶,排成断续环状;③韧皮部有纤维束;④束间形成层明显;⑤木质部有众多纤维束;⑥射线由1~5 列细胞构成;⑦薄壁细胞含淀粉粒。见图1-A。
       多叶越南槐 (7 mm):①皮层有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外侧少见草酸钙方晶。②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径向排列,木纤维众多。③射线有1~6列细胞构成,稍弯曲。见图1-B。
       2.2.2 茎横切面
       越南槐 (7mm):①表皮由一列排列紧密的类圆形细胞构成,有角质层,外被单细胞非腺毛;②皮层宽广,约占横切面的1/3,草酸钙方晶散在;③有环管纤维束;④韧皮部窄;⑤形成层不明显;⑥木质部宽广,约占1/3,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径向排列,木纤维束众多,占木质部大部分;⑦茎节间纵棱的皮层中具1个异型维管束,外韧性,纤维束半环状包围维管束。⑧髓部宽广。见图2-A 。
       多叶越南槐 (6mm):与越南槐的主要区别:皮层约占横切面的1/5;木质部约占横切面的2/5,导管多4~8个聚在一起。见图2-B 。
       2.2.3 小叶片横切面
       越南槐:①上表皮细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外被角质层,有单细胞非腺毛;具非腺毛的表皮细胞小,不含粘液,其余的上表皮细胞胞腔含粘液;②下表皮细胞外壁有多数单细胞棒状非腺毛,有下皮层,由一列类圆形细胞组成;③栅栏组织2~4列细胞,延伸至主脉上方,不过主脉;④海绵组织疏松;⑤主脉维管束新月形,外韧型,木质部上方有一纤维束。韧皮部下方有2~4列纤维细胞,排成弯月形;⑥薄壁细胞中有方晶;⑦叶肉中维管束具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周围偶见方晶散在。见图3-A。
       多叶越南槐:上表皮一列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基本一致,类方形;胞腔含黏液。栅栏组织有胞间隙,排列不紧密。下表皮有非腺毛,气孔常见。见图3-B。
       2.2.4 小叶片表面制片
       越南槐:①小叶上表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排列紧密。气孔未见,具细长单细胞非腺毛;②叶下表面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排列紧密,气孔内陷,不定式,被密集的非腺毛遮盖,不易察见;③单细胞非腺毛密集,排列互相重叠,不规则分布。见图4-A。
       多叶越南槐:上表面未见气孔、非腺毛。小叶下表面可见众多气孔,气孔内陷,不定式。单细胞非腺毛众多。见图4-B。
       2.2.5 粉末特征
       越南槐:黄绿色。①淀粉粒直径1.8~12.0μm ,单粒球形,复粒有2至多数个分粒组成;②单细胞非腺毛长,139.2~373.3 μm,径14.9~25.1μm;③草酸钙方晶易察见;④导管有具缘纹孔导管,螺纹导管,具缘纹孔密集;⑤有晶鞘纤维;⑥气孔不定式。见图5-A。
       多叶越南槐:淀粉粒直径2.0~9.8 μm,单粒球形,复粒由2至多数个分粒组成,单细胞非腺毛长105.5~267.4 μm,径20.5~31.4 μm。气孔为不定式,众多。见图5-B。表2 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的显微特征主要区别
       方晶断续成环皮层外侧草酸钙方晶少见射线射线弯曲射线稍前者弯曲。茎(横切面)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导管或4~8个聚在一起小叶片(横切面)上表皮有非腺毛,细胞大小不
       均匀,形状不规则
       粘液细胞断续排列无非腺毛,细胞基本一致
       粘液细胞连续排列维管束韧皮部筛管群大,多筛管群小,少栅栏组织较紧密较疏松。小叶表面片(撕片)上表面有非腺毛无下表面非腺毛密集,细长,
       气孔不易察见非腺毛密集,短,
       较宽,气孔数多粉末(制片)粉末非腺毛长139.2~373.3μm非腺毛长105.5~267.4μm径14.9~25.1μm径20.5~31.4μm
       3 讨论
       多叶越南槐根、茎与越南槐根、茎的性状特征十分相似,仅表面颜色及须根数量有一定区别;而小叶的质地、形状及数目都不同,区别较为明显;在野外采集药材时,根据性状特征可初步鉴别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显微鉴别方面:越南槐根横切面,皮层外侧草酸钙方晶断续成环,多叶越南槐根横切面,皮层外侧草酸钙方晶少见,射线弯曲稍明显;越南槐茎横切面,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多叶越南槐茎横切面,导管4~8个相聚一起;越南槐叶横切面,上表皮有非腺毛,细胞大小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多叶越南槐叶横切面,上表皮无非腺毛,细胞基本一致。根据两者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可以对干药材进行鉴别。
       目前对多叶越南槐的研究很少,初步分析表明,其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与越南槐相比无明显差异,至于其药理作用与越南槐有何区别未见相关报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建议还是按《广西中药材标准》的意见将多叶越南槐与越南槐等同使用。
       致谢: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药材样品并在实验中给予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9,附录18.
       
       [2] 黄燮才.中药广豆根(山豆根)原植物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4,22(6):486.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S].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2:18.
       
       [4] 王守柏,徐云翔.越南槐植物体内生物碱的分布[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3):479.
       
       [5] 杨东爱,覃文流,凌征柱,等.栽培山豆根与野生山豆根药材质量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7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