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营养认识
一般认为,营养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病员们除药物治疗之外,营养的适当与否,具有极大影响。虽然,中医科目里没有营养一科,但在很早以前,已有医疗上管理病员的专职。公元前一千多年,周朝的医事制度,除分设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外,另设食医一门,专管调和饮食。他们的任务,无疑地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师,公元前2世纪,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出现,书上指出:“谷、肉、果、菜,食尽养之。”意思是说疾病经过药物治疗,将近痊愈的阶级,不必继续再用药物,可用谷类、肉类、水果和蔬菜等食品来调养其功能,后世“医食同源”的学说,便是由此产生。至公元713年,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介绍食物的医疗价值,说明营养和治疗建筑在同一保健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食疗医学”。再到1330年,元代忽思慧以食膳大臣的地位做了部《饮膳正要》,把各方日常供应的动、植食品,分别其有益和有害部分,很细致地把普通食物分为米壳类(包括豆)、菜类(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