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作为一个疾病的名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记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温病乃作。”《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又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春季发生的一种疾病。后世不少医学著作对此均有论述,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热病、有湿温。”把温病作为伤寒中的一种疾病,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并列。汉代《伤寒论》则把温病作为伤寒的一种变证。
宋代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又把温病作为春季多种外感疾病的总称,其中又有新感、伏邪、疫疠之分。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温病有九: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近代温病学论著则把温病作为多种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由此可见,在《内经》时期,温病主要是指春季的伏气温病,以后其概念的外延逐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