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辨证录
卷之十一·妇人科   血崩门(八则)
清 · 陈士铎
下载:辨证录.txt
本书全文检索:
       妇人有一时血崩,双目黑暗,昏晕于地者,人以为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也,乃虚火耳。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药,虽亦能取效于一时,而虚火未补,易于冲击,随止随发,终年终月不能愈者,是止崩之药,断不可用。必须于补之中,行其止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熟地(一两) 白术(一两)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炒黑干姜(二钱)水煎服。一剂崩止,十剂永不再发。倘畏药味之重,减去其半,则力量甚薄,不能止矣。
       方中全不去止血,惟去补血;且不仅补血,更去补气;非惟补气,兼且补火,何也?夫血崩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若不急补气,而先补血,则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必且尽散,此所以不补血而先救气也。然而补气而不补血,则血又不能易生。
       补血而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凡例
卷之一
   伤寒门(四十三则)
   中寒门(七则)
卷之二
   中风门(二十五则)
   痹证门(十一则)
   心痛门(六则)
   胁痛门(五则)
   头痛门(六则)
   腹痛门(六则)
   腰痛门(六则)
卷之三
   咽喉痛门(七则)
   牙齿痛门(六则)
   口舌门(二则)
   鼻渊门(三则)
   耳痛门(附耳聋七则)
   目痛门(十四则)
   血症门(二十一则)
   遍身骨痛门(四则)
卷之四
   五郁门(六则)
   咳嗽门(八则)
   喘门(四则)
   怔忡门(三则)
   惊悸门(二则)
   虚烦门(二则)
   不寐门(五则)
   健忘门(四则)
   癫痫门(六则)
   狂病门(六则)
   呆病门(六则)
   呃逆门(五则)
卷之五
   关格门(五则)
   中满门(四则)
   翻胃门(五则)
   臌胀门(七则)
   厥症门(七则)
   春温门(三十三则)
卷之六
   火热症门(十六则)
   暑症门(十一则)
   燥症门(十五则)
   痿证门(八则)
   消渴门(五则)
卷之七
   痉门(十一则)
   汗症门(五则)
   五瘅门(十则)
   大泻门(九则)
   痢疾门(十二则)
   瘕门(八则)
卷之八
   疟疾门(十则)
   虚损门(十三则)
   痨瘵门(十七则)
   梦遗门(七则)
   阴阳脱门(五则)
   淋证门(七则)
卷之九
   大便闭结门九则
   小便不通门(六则)
   内伤门(二十三则)
   疝气门(附奔豚八则)
   阴痿门(五则)
   痰证门(二十一则)
卷之十
   鹤膝门(二则)
   疠风门(二则)
   遗尿门(三则)
   脱肛门(二则)
   强阳不倒门(二则)
   发斑门(二则)
   火丹门(三则)
   离魂门(三则)
   疰夏门(二则)
   脚气门(一则)
   中邪门(六则)
   中妖门(六则)
   中毒门(十二则)
   肠鸣门(三则)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恼怒门(二则)
   喑哑门(三则)
   瘟疫门(一则)
   种嗣门(九则)
卷之十一·妇人科
   带门(五则)
   血枯门(二则)
   血崩门(八则)
   调经门(十四则)
   受妊门(十则)
   妊娠恶阻门(二则)
卷之十二
   安胎门(十则)
   小产门(五则)
   鬼胎门(一则)
   难产门(六则)
   血晕门(二则)
   胞衣不下门(三则)
   产后诸病门(十一则)
   下乳门(二则)
卷之十三
   背痈门(七则)
   肺痈门(四则)
   肝痈门(二则)
   大肠痈门(三则)
   小肠痈门(三则)
   无名肿毒门(二则)
   对口痈门(一则)
   脑疽门(一则)
   囊痈门(二则)
   臂痈门(一则)
   乳痈门(四则)
   肚痈门(一则)
   多骨痈门(一则)
   恶疽门(一则)
   疔疮门(一则)
   杨梅疮门(五则)
   腰疽门(一则)
   擎疽门(一则)
   脚疽门(二则)
   鬓疽门(一则)
   唇疔门(一则)
   瘰门(二则)
   痔漏门(四则)
   顽疮门(二则)
   接骨门(二则)
   金疮门(一则)
   物伤门(三则)
   癞门(一则)
   刑杖门(一则)
卷之十四
   惊疳吐泻门(七则)
   便虫门(二则)
   痘疮门(十五则)
   疹症门(三则)
   吃泥门(一则)
   胎毒门(一则)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