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卷七   少阴后篇证治大意
清 · 沈目南
下载:伤寒六经辨证治法.txt
本书全文检索:
       夫真阳一气,乃人身立命之根,寄于右肾,故肾有两枚。然左肾通于阴血,右肾通于阳气,易为太极,即先天阴阳之气也。盖人之阴阳有偏胜,故治病必当先分阴阳,后以中风伤寒别之。欢风邪属阳,传于少阴,以阳从阳,势必从乎火发,显呈口燥,咽干,热邪炽盛等证。当以清热润燥,救阴而为先务者,已列前篇。兹述寒邪伤营,传入肾中,以阴从阴,而从水发,则显手足逆冷,腹疼下利,呕逆,恶寒倦卧,汗出亡阳,虚寒等证,则当回阳为主,悉归此篇。然粗工不解,必于曾犯房劳,始敢用温,及遇一切当温之证,反不能用。讴知病时先亏肾水者,不可因是认为当温之证,其人必真阳素亏,而受外寒,从阴而发,或汗吐下,扰阳外出,不能内返,势必藉温药,以回其阳,方可得生,于斯参酌,而少阴之治,则冰炭判然矣。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虑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