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顾松园医镜
卷八·御集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
清 · 顾靖远
下载:顾松园医镜.txt
本书全文检索:
       痢疾一证,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景岳论此症,当分表、里、寒、热、虚、实施治。其言曰:凡邪因表者,必有表症,当兼解其表,表邪解而痢自愈。又嘉言谓:外感暑、热、湿三气之邪,而成下痢,必宜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症可活。此论治表之说也。景岳云:痢发夏秋,本因溽暑,岂曰非热?惟因热者求凉,而过饮冰水,纵食生冷,未及郁积,随触而痢者,岂郁热耶?又士材云:余治一妇,下痢四十日,口干发热,饮食不进,腹中胀闷,完谷不化、尚有谓邪热不杀谷者,计服香、连、枳、朴三十余剂,绝谷五日。命在须臾。诊其脉大而数,按之豁然中空,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遂用附子理中汤,冷次一剂而痛止,六剂而身凉食进,兼服八味丸,二十余日而愈。此论痢间有属寒之说也。景岳云:今之病痢疾者,虚常六、七,而医之治痢者,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原序一
原序二
原序三
自序
医道积习通弊论
辨治温热病中宜用白虎汤并不伤人以解世俗之惑,并明概投附、桂、干姜杀人之误
卷一·礼集
   草部
卷二·礼集
   木部
   果部
   菜部
   谷部
   金石部
   人部
   兽部
   禽部
   虫鱼部
卷三·乐集
   内经要语
   先哲名言
   持脉真诀
   内景详解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卷四·乐集
   摄生
   阴阳
   脏象
   气味
   治则
   病机
   运气
卷五·乐集
   论治大纲
   辨证大纲
卷六·射集
   伤寒
   温热
卷七·射集
   中风
   
   伤风
   
卷八·御集
   中暑(中与伤同)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
卷九·御集
   肿胀
   
   呕吐
   霍乱
   干霍乱(俗名绞肠沙。)
   泄泻
卷十·御集
   伤食
   不能食
   气、痞满
   吞酸嘈杂
   黄胆
   积聚
   三消
卷十一·书集
   虚劳
卷十二·书集
   咳嗽
   肺痿
   肺痈
   痰饮
   
   举例
   
   不寐
   健忘·怔忡·惊悸
卷十三·书集
   
   
   麻木
   
   疝(疝字从山,取根深重着之义。)
   痫(病因痫发,故字从痫。)
卷十四·数集
   头痛
   眩晕
   目病
   耳病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
   腰痛
   胁痛
卷十五·数集
   小便不通(交肠、关格二症附后。)
   小便不禁
   
   举例
   
   遗滑
   大便秘结
   大便血
   
   脚气
卷十六·数集
   调经
   附《金匮》治妇人杂病五方
   带下
   崩漏
   胎前
   产后
   附仲淳治疔疽一切肿毒神方〔症轻者,制小其剂。〕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