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癌历史久远 辨证规范遵循六经祖国医学虽没有“癌症”、“恶性肿瘤”之病名,但对癌瘤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字就记载有“瘤”的病名。《周礼》记“疡医”专门医治“肿疡”(肿瘤病),战国成书的《山海经》载有抗瘿瘤(颈部肿物)药物。公元7世纪的《晋书》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的手术记录。
宋代《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谓“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仁斋直指方》谓:“癌……以地胆(斑蝥)为主,而后可以宣其毒矣。”《疮疡经验全书》描述乳岩“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对于癌瘤的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多仅停留在肿块硬实如山岩,溃破翻花难收口,能烂及五脏的恶疮毒瘤等表象上,未能认识到癌瘤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对于癌瘤的辨治,也多为有方无法,或有法无方,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周氏研究肿瘤20余载,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形成始于《伤寒杂病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