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伏气解
伏气解   解二
清 · 叶霖
下载:伏气解.txt
本书全文检索:
       前热论言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指阴阳潜伏为病。然而亦有冬至后之阳热,被严寒所折,深藏于骨髓之间;不能随春阳之气而升散,又未遇六淫七情之邪以逗引,至夏因有所用力而触发者有诸,又不可执夏至阴生,无冬日伏热之气也。若谓凡夏日之暑证,皆冬时之伏热,误之甚矣。
       《素问・疟论》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此言冬日之阳热,为寒所折,深伏于骨髓之间,肾主骨,故曰其气藏于肾也。若在肌肉经脉间,即可随春阳之气而外泄,缘气行经脉,邪热伏于骨髓,两不相值,不能引之而出也。至夏因遇大暑,暑热上炎,则脑髓烁,脑乃肾气之所主,或再有所劳力,则深伏骨髓之邪,因脑热汗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伏气解
   解一
   解二
   解三
   解四
   解五
   解六
   解七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