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感证辑要
卷三   吴坤安暑证篇
民国 · 严鸿志
下载:感证辑要.txt
本书全文检索:
       暑与暍皆日气也,不必分属。动而得之为中暍,静而得之为中暑,其说出自洁古,后人因之,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膏粱体亦有中暑之症者,盖不能无冒暑应接,正在动中得之耳,此静中之动,即洁古所称静得之暑也。若乃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风,或静夜着凉,此外感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体热无汗等症者,当以辛温之剂,微微散表。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伤胃中之阳,又当温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阴暑名之。然以辛温治阴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温热之品治中暍,则贻害不浅矣。窃为辨正,以免后学之惑 。
       一、暑伤气分。凡吸入暑气致病,上焦气分先受,舌白边红,呕恶烦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脉右大者,此暑邪阻于上焦气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厚朴、栀皮、豆豉、郁金、竹茹之类;如热邪内迫,肺气郁闭,而致胸中胀闷,宜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