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感证辑要
卷三   何秀山秋燥证治论
民国 · 严鸿志
下载:感证辑要.txt
本书全文检索:
       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故春分以后,风湿、暑湿之证多;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故秋分以后,风燥凉燥之证多。若天气晴暖,秋阳以曝,温燥之证,反多于凉燥,前哲沈氏目南谓《性理大全》,燥属次寒,感其气者,遵《内经》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苏散加味,此治秋伤凉燥之方法也。
       喻氏嘉言谓:《生气通天论》: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终,即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指燥病言明甚,更多属于肺之燥,至左胠胁痛,不能转侧,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腰痛筋挛,惊骇,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目眯眦疮,则又燥病之本于肝而散见不一者也。而要皆秋伤于燥之征也,故治秋燥病,须分肺肝二脏,遵《内经》燥化于天,热反胜之之旨,一以甘寒为主,发明《内经》燥者润之之法,自制清燥救肺汤,用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牛黄,随证加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