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秋燥论
秋燥论   寒
下载:秋燥论.txt
本书全文检索:
       外感寒燥
       秋燥之气,始客于表,伤于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干,脉弦,无汗。吴鞠通曰: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微痛者,不以伤寒之痛甚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次寒,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干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是为外感之燥证。
       里结寒燥
       寒燥之里,久而便结,愈久愈坚,脉必短涩,面现青黄,非温下不可,宜仿《金匮》大黄附子细辛汤之法。沈明生引《医垒元戎》有五方治燥诸法,云:北方,其脉迟,寒燥也,宜温热治之,如桂、附、良姜、巴豆之属。张景岳论消渴亦云:阳胜固能消阴,阴胜独不能消阳乎?《经》云: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之证。曾以八味丸、归脾汤治一缙绅而愈。又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前言
   凡例
   
秋燥论
   燥气统论
   燥气主令
   病因
   证候
   
   
   内伤
   杂病
   
   治法
   诊候
   用药宜忌
   医案
   古方
   今方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