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内经诠释
内经诠释   阴阳别论
清 · 徐灵胎
下载:内经诠释.txt
本书全文检索:
       脉有阴阳,脉见之于尺寸者,有阴脉,有阳脉。知阳者知阴,知阳脉者,方知阴脉。知阴者知阳,知阴脉者,方知阳脉。凡阳有五,五行中各具阳和之脉。五五二十五阳五行中各有五行之脉,是五五二十有五也。所谓阴者,真脏也,真脏之脉,与胃脘阳和之脉正相反,所谓阴也。见则为败,真阴脉来见,为脏气败。败必死也;脏气既败,何赖不死?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阳和之脉,是胃脘之真阳来见,所谓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阳和之脉,则一部不和,便知病之所生处。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别于真脏之阴脉,知其死于相克,愈以相生。
       二阳之病发心脾,心脾之病波及二阳,乃手足阳明胃大肠也。有不得隐曲,心脾病则化源绝,而隐曲之疾,有不得以言语形容也。女子不月。心脾为经血之源,故心脾病,则女子不月。二阳结谓之消,阳邪结于肠胃,则为善消水谷之病。三阳结谓之隔,邪结小肠,膀胱失其传化出物而为隔。三阴结谓之水,脾肺结邪,水停不化而为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手心主肝、胆、三焦,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