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太阴”是指足太阴脾经,“阳明”是指足阳明胃经。太阴脾属阴经,主里、主脏,太阴病证在临床的表现以虚证多见;阳明胃属阳经,主表、主泻,病变以实证多见。太阴、阳明的不同病变表现,是由于阴阳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脾与胃,有阴阳、藏泻、虚实的不同特性,两者互相络属,为表里之经,同位于中焦。胃消化的水谷精微,要靠脾来运输,所以有脾为胃行津液之说。脾、胃有阴阳之别,有表里之别,有脏腑之别,这是个性;它们互相络属,共同完成人体所需水谷精微的化生和转输,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要通过脾胃提供,这是共性。鉴于脾胃的密切关系,所以本篇把太阴、阳明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便于了解两者的共性和个性,这就是《太阴阳明论》的基本精神。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太阴阳明的个性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