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古有舒驰远 先生,注伤寒集云:喉痛一证,有寒痛、火痛之分,言火痛者,内外俱肿,且赤且热,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说甚是恰当。言寒痛者,不赤不肿,不作臭秽,此说有误。余常治寒甚者于内,热乘于外,前人谓之虚阳症。而咽喉赤肿,红似桃花,臭秽痛楚者,是寒极而似热,乃假热也。其言不赤不肿,是寒痛之本痛。赤痛、臭秽是寒痛之变证,即用镇阴煎,先服一二剂,其病若失,用桂附理中汤,治愈者甚众,真神效莫测之功也。
按: 咽喉肿痛一类病证,临床较为常见,轻者往往为病家所忽略,常谓之上火,多自行服清火之药,症稍缓则不以为病,致反复发作,亦难重视。直至上文所述的重症,慌忙就医。此病急性发作者,多属实热,病程短,病家症重难忍,病虽急,却易辨易治。然即使是慢性者,咽喉亦有肿痛,甚至化脓,非特别心细,经验丰富者,确难明辨为阴症者。廖氏上文的描述无舌脉,仅凭局部症状的一点点特征上的差异,其实临床上非常难以判断的。若舌脉齐全,则其证之假热,亦不十分难辨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