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阅丹溪著作,并无“气、血、痰、郁”专论,气、血、痰、郁均散见于诸书中,因此,后世对丹溪气、血、痰、郁学说承认者有之,持否定态度者亦有之。
“气、血、痰、郁”学说从何而来,细考其学术渊源,实出于丹溪诸弟子之手,由零散记录而成。
真正记载并用于临床的,最早见于《金匮钩玄》,该书虽署名为丹溪,实际可能出自戴元礼之手,其中载有用气、血、痰、郁的病机,去分析、治疗中风、郁证、温病、翻胃、痿证等疾病的内容前多冠以“戴云”字样,然而,《金匮钩玄》和《丹溪心法》诸书虽已在临证中运用了气、血、痰、郁去分析病证,指导用药,却未在理论上作出明确的总结。明确提出以气、血、痰、郁为杂病纲领的,最早应是王纶,他在《明医杂著·医论》中谓:“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盖气、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